爱电竞介绍

明朝开国史的幕后推手:朱元璋如何用御笔重写历史真相?

发布日期:2025-07-29 22:45    点击次数:96

#AIGC热点大赛#

六百多年前,有一个从放牛娃变成皇帝的传奇人物,他不满足于仅仅坐拥江山,还要亲自拿起笔杆子为自己的发家史"正名"。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不同,朱元璋不仅要当皇帝,还要当"首席史官",亲自操刀撰写明朝的开国史。从投军前在皇觉寺占卜问神,到渡江时城隍显灵,再到各种异人异事的神奇遭遇,朱元璋笔下的自己仿佛天生就是真龙天子。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密码?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是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自己包装成"天命所归"的真命天子?

皇帝提笔当史官

朱元璋这个人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写文章。别的皇帝忙着处理朝政、征战四方,他却经常半夜三更还在那里写字。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就已经搞出了一套《高皇帝御制文集》,让手下的文臣整理出来,还用皇宫内府的印刷作坊大量刊印。这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中,简直是独一份的存在。

朱元璋写的东西种类特别多,什么诏书、告示、祭文、碑文、传记、诗歌,样样都来。这些文字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爱讲故事,而且讲的都是关于他自己发家致富的经历。比如他给自己家的祖坟立碑,就写了三块不同的碑文。

第一块碑叫《朱氏世德碑》,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闰三月他亲自写的。那时候他还在给龙凤朝廷打工,只能算个地方军阀,所以写得比较低调。第二块碑是洪武二年(1369年)让大文豪危素代笔写的《皇陵碑》,这时候他已经当上皇帝了,气势就不一样了。第三块碑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又亲自动手写的《皇陵碑》,把危素写的那块给砸了,重新刻上自己的版本。

这三块碑的变化很有意思。家世的内容越写越少,开国创业的故事越写越多,就像是朱元璋给自己量身定做的创业简史。而且前两块碑写完没多久就被他下令砸毁了,碑文只能在私人那里偷偷传抄,一直到明朝中期才敢公开拿出来。

朱元璋还特别爱给手下的功臣写文章。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他亲自给每个公侯写诰书,详细记录他们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劳。这些诰书读起来就像一篇篇小传记,把所有功臣的事迹串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明朝开国功臣录。

比如给李善长写的诰书里说:"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当初就是个草根,拿把破剑带着几千人,在一群军阀中间混日子,前途未卜,李善长就跑来投靠我,一心一意帮我谋划,跟着我渡过长江打天下。

朱元璋写文章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正经的官方文书应该怎么写是有规矩的,但他经常在文章里突然插入一些私人话题。比如在《御制大诰》里,他突然来了一句:"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意思是我跟各路军阀打了十四年仗,军营里从来不乱搞男女关系,只有打下武昌的时候,因为生气陈友谅敢来犯境,攻破武昌后带了他的妾室回来。

这种话在正史里是绝对看不到的,属于皇帝的私人秘密,可信度极高。正是因为朱元璋写文章不拘常例,所以后人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他亲笔写的,就看里面有没有这种不合规范的内容。

朱元璋写的功臣墓碑文也很有特点。他只给两个人亲自写过墓碑:一个是徐达,一个是朱亮祖。徐达是他最信任的大将,朱亮祖却是被他"怒而鞭之","不期"而死的倒霉蛋。明朝开国功臣那么多,为什么只给这两人写墓碑?这里面的门道值得琢磨。

大学士朱善在徐达神道碑后面专门写了个说明:"圣上以王丰功伟绩、始终本末,非词臣所能周知,故亲笔之。"意思是皇帝说徐达的丰功伟绩和来龙去脉,我们这些文臣根本不了解全貌,所以要亲自动笔写。

除了自己动笔写,朱元璋还经常给手下文臣提供素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写文章。比如洪武二年让危素写《皇陵碑》的时候,碑文开头就说:"兹欲撰文,词臣考摭弗周,则纪载弗称,敢以上请。于是上手录大概,若曰……"这是危素实话实说,承认自己对皇帝早年经历了解不够,请求皇帝提供材料,朱元璋就亲手写了个大纲给他参考。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让宋濂写神道碑,宋濂记录得很详细:"遇春既葬,上犹念其功不置,召臣濂于庭而谓之曰:'……朕今手录战伐次第以授尔,尚为文勒诸丰碑,以著王之功于无穷焉。'"意思是常遇春埋葬后,皇帝还在怀念他的功劳,把我叫到宫里说:我现在亲手写下他的战功经历交给你,你给我写篇文章刻在石碑上,让他的功劳流传千古。

神仙显灵助真龙

朱元璋在构建自己的开国神话时,特别喜欢往里面塞各种神异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让"神屡著灵异",证明自己得到了上天和神灵的特殊眷顾。

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他在皇觉寺当和尚时的占卜问神。这个故事在他写的《纪梦》和《皇陵碑》里都有详细记录,时间相隔12年,但内容高度一致。朱元璋说他当时面临选择,是逃跑避难还是留下来,于是在伽蓝神前"特祝神避凶趋吉,惟神决之",连续占卜六次,神意都让他投军从戎。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他投靠郭子兴完全是神灵指引的结果,这就把他从一个农民变成反叛者的身份矛盾给化解了。毕竟在当时,反对元朝政府就是造反,是要被定为"从贼"的重罪。但如果是神灵让他这么干的,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叫"奉天承运"。

和州的城隍庙也是朱元璋经常提到的神异事件发生地。史书记载:"天下城隍,惟和州敕封承天监国司民灵护王。盖上初渡江时,其神屡著灵异,故尔特赐褒崇,文词皆上所亲制,加以锦标玉轴,极其焕烂,至今封诰犹存。"

和州是朱元璋第一次独立带兵的地方,渡江是他发迹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关键时刻,当地城隍"屡著灵异",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朱元璋精心安排的政治宣传。他亲自写文章追封这个城隍为王,目的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得到神灵保佑,这是天命所归。

朱元璋在《纪梦》里还详细描述了一个预示他当皇帝的神奇梦境。梦里的情节对他登基具有强烈的预兆性,甚至连他的名字"元璋"都可能在这个梦境中得到体现。文章最后,他还特意记录了即位前夕天气的异常变化,作为上天助他受命的直接证据。

朱元璋还专门为自己的外祖父陈公编造了一套神异故事。在《扬王行实》里,他把外祖父塑造成一个精通巫术、屡得神佑的传奇人物。宋濂根据这个材料写《扬王神道碑》时,把意思说得很明白:"君子之制行,能感于人固难,而能通于神明为尤难。今王当患难危急之时,神假梦寐挟之以升舟,非其精诚上通于天,何以致神人之祐而至于斯也?"

宋濂接着解释为什么神明要保护陈公:"是宜庆钟圣女,诞育皇上,以启大明亿万年无疆之基。於呼盛哉!"原来神明保护陈公,是因为他将来要生出马皇后这个"圣女",而马皇后要生出朱元璋这个真命天子,开创大明王朝的万年基业。这个逻辑链条设计得相当精巧。

连朱元璋的义父郭子兴,也被他包装成了异人。在洪武十六年写的"滁阳王事实"里,朱元璋说郭子兴的父亲"少好术数,尝从异人游,得其书。年长未娶,南游定远,邑人神其术",还预言自己的儿子"得佳兆,异日非常人"。

朱元璋特别喜欢在不同时期反复回忆同一件神异事件,每次都会添加新的神秘元素。比如至正十四年秋天在滁州西边的柏子潭祈雨,他在洪武年间写了《神龙效灵赞》,详细记述神龙"效灵于我"的奇事。后来又写《祭柏子潭龙文》,说自己二十年来"常想"这件事,专门派官员去祭祀,还禁止人们到潭里取水。

在《西征记》里,朱元璋记录了至正二十三年征讨陈友谅时的种种异事,都是出师大捷的吉兆。明朝开国史上的奇人周颠仙就出现在这次西征中,朱元璋还专门为他写了《周颠仙人传》。

所有这些神异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通过百神"效灵"的情节设置,凸显他得到皇天后土的护佑,证明明朝的建立是天意,而不是人力所为。

朱元璋在诏书和檄文中,还创造了一套"识运数"的理论。他把那些曾经与自己争天下的对手,包装成能够预见天命变化的智者。比如方国珍的诰书里说:"自元政既微,乃有智勇之士乘时而兴,思建功业。及天下兵起,遂角立一隅,以为民人之保障。其后果得所归,以全富贵,是亦可谓豪杰者矣。"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方国珍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想夺取天下,而是在等待真命天子出现。他们"乘时而兴"是为了"保障民人",最终"知几达变,举族来归",实现了"自全"和富贵的目的。

对于投靠自己的功臣,朱元璋更是一律定性为"识运数"的结果。不管这些人什么时候归附,以什么方式归附,在朱元璋钦定的墓文中都被描述为"知为真主,仗剑相从"或"挺身来谒"。

这套"识运数"的话语体系很快就在明朝政治生活中流行开来。连民间文士写文章时也会自然地使用这些概念,比如陈谟称赞襄阳千户陶君"当主上渡江时,侯识运数之归,奋翊卫之智,佐兴王业,蔚为荩臣"。

"著灵异"与"识运数"这两套叙事策略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天命"这个总主题,成为朱元璋构建明朝开国正统性的核心工具。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改造成了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神圣的合法性基础。



上一篇:薛平贵穿越成“软饭王”?西凉王的逆袭之路,渣男称号能否逆转?
下一篇:直播预告|端云协同+多模融合,大模型赋能AIoT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