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长春为啥会有积水呢?一是排水管道都堵了,根本不排水不起作
这两天长春的雨下得邪乎,前天半夜那阵儿,我蹲在窗边看雨,雨点子砸在玻璃上跟敲鼓似的,不到半小时,楼下小区的广场就积成了小湖,有辆白色轿车试着开出去,车轮子刚沾水就打滑,司机赶紧熄火下车,站在路边直挠头。朋友圈里更热闹,有人拍地铁口的水漫过台阶,有人拍公交站台成了“孤岛”,连平时总说“长春干燥”的老邻居都发消息:“这雨再下两天,我家地下室得备艘船了。”
要说积水咋就这么严重,头一个得说排水管道的事儿。咱长春不少老城区的下水道,还是上世纪建的,那时候城市规模小,设计标准低,管子细、坡度缓,本来就容易堵。更别说这些年城市建设快,路上车多了,工地多,有时候施工垃圾没清干净,水泥块、塑料布、饭盒啥的都往下水道里钻。上个月我去南关区采访,有个环卫师傅跟我唠:“现在清淤车一个月来两回都算勤的,可有些商户直接把泔水往雨水井里倒,油垢一凝固,管子眼儿都堵成针鼻儿了,下点雨能不存水吗?”
再说说这雨下得实在猛。我查了下气象数据,26号晚上那场雨,局部地区一个小时下了70多毫米,相当于往地上泼了半米深的水。咱长春的排水系统,一般设计标准是“一年一遇”到“三年一遇”,也就是说平时下点小雨能及时排走,可这70毫米的雨,相当于超出设计标准两倍多。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平时倒盆水“哗啦”就没了,可你要往里灌半桶泥浆,管子再粗也得堵。我有个在市政部门上班的朋友说得实在:“不是管道没干活,是这雨下得太急,管子再给力也扛不住。”
最让老百姓犯嘀咕的,还是平时的养护。咱每年交的物业费、城市维护费,其中一部分就该花在下水道清淤、管道检修上。可现实是,晴天的时候,很少有人关注下水道通不通,等雨大了积水了,才想起来找原因。前几天我去朝阳区某社区,居民指着路边的雨水井直叹气:“你看这井盖儿周围的砖都松了,一下雨水往里灌,井里的杂物根本冲不走,平时咋就没人来修修?”
其实这事儿也不光是长春的问题。前两年郑州暴雨,也是因为短时间强降雨超过排水能力;去年济南夏天积水,同样被指出部分路段管网老化。但咱老百姓要的是实在解决办法——不是下了雨才抢险,是平时就把功课做足。比如能不能定期给老城区管网“做胃镜”,用高压水枪冲一冲;能不能在易积水路段加装水位监测器,提前预警;能不能管管乱倒垃圾的行为,别让“人为堵塞”雪上加霜。
说到底,积水不是天灾,是人祸和天灾一起捣的乱。咱长春这些年发展快,高楼大厦盖了不少,可地下管网这“里子”工程,确实得跟上趟儿。要不咱老百姓一边蹚水一边想:“这钱都花哪儿了?”心里能踏实吗?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