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65亿收购IO,OpenAI押注的不是乔纳森·艾维,而是未来生活方式
前段时间,萨姆·奥特曼收购乔纳森·艾维旗下初创公司IO的消息在很多领域广为传播,其中的神秘感让人充满好奇。真正让这笔交易具有新闻价值和值得探讨的,是其惊人的金额。对于拥有一些知识产权以及一支由大约50名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的IO团队来说,65亿美元无疑是一笔不可思议的巨款。
当然,大家同样关心的是他们将共同打造什么样的产品?
据 The Verge 报道,这会是一款硬件设备,该设备尺寸小巧、情境感知、无屏幕,而且不是眼镜(will be pocket-size, contextually aware, screen-free, and isn’t eyewear.)。要知道,目前人工智能的杀手级应用就是聊天。AI已经非常聪明了,它可以倾听我们的胡言乱语,并做出智能的回应,甚至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无限的潜力也给 OpenAI 将要打造的设备带来了挑战。我们试想一下,聊天界面只需要一个扬声器和麦克风,而且这两者的体量已经可以做的足够小巧,并容易隐藏,此外人工智能主要在云端运行。如果设备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和扬声器,那么它应该采用什么形式?它真的需要以一个设备的形式存在吗?就好比那些用来定义汽车的元素:车身的形状和风格(轿车、小型货车、皮卡等)、内饰设计等,形式是服从功能的。随着产品功能的消失,设计问题开始变得不那么功能化,而更具形式感。其中的创新设计或许仍有可能,在强大的AI能力与有限的物理特性之间,设计需要权衡这种极具撕裂感的不平衡。
作为设计师,本能的就会去思考,OpenAI 的新设备面临的挑战大概在于,如何定义一个既能代表新范式,又不仅仅是美观好用的物件。
乔纳森·艾维作品的设计语言一直以“去除一切多余”为核心,其作品中始终透露出一种近乎哲学化的简洁。而IO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延续下诞生的公司——不是为了复制iPhone的成功,也不是为了成为“下一个Apple”,而是去探索“当技术变得看不见,设计该怎么做”的终极命题。OpenAI的目标则是让AI无处不在,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两者的结合,正好聚焦在那个关键问题上:我们该如何把一个无形的、分布式的智能系统,变成一个可被人理解、信任、并愿意随身携带的“存在”?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萨姆·奥特曼斥巨资收购IO,并非只是为了买下一个设计公司,而是要买下“人类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力”。这是一笔投资,也是一种押注:押注艾维能用设计赋予AI一个新的感知接口,让抽象的人工智能拥有人类能够识别和连接的物理形态。
我们处在一个AI正在快速泛化的节点上。智能助手已经能够听懂、理解、甚至执行一些人的意图,但人与AI之间的界面仍然停留在传统设备上——屏幕、APP、语音交互,这些都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但体验层面始终“缺了一层皮肤”。这层“皮肤”就是艾维和他的团队擅长的部分。他们的任务不是把芯片堆进一个新外壳,而是要设计一种“存在方式”:这个AI设备不只是工具,它更像是“随身的智能共生体”。
如果按着这个思路,我们继续设想,这款传说中的新设备,很可能不再遵循“一个功能一台设备”的旧范式。它或许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屏幕、按钮、甚至没有明确的正反面,而是根据你所处的语境和行为状态,自动变换角色。这种情境感知型设备,不再依赖传统人机交互方式,而是主动理解人。想象一下,当你开口说话,它已经在听;当你停顿时,它知道你在思考;当你回头,它知道你转向的是谁。设计的任务,是让这一切“看起来就像自然发生的”。
从材料、体积、形态、佩戴方式上来说,这款产品可能完全颠覆人们对“设备”的理解。它或许是一个夹在衣领上的磁吸圆盘,或是嵌入手表、项链甚至眼镜框中的微型智能模块,也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形体语言”,通过触觉、音频反馈和视觉暗示来完成存在感的传达。无屏幕的设定,更强化了这一点——设备不再是信息的展示面,而是行为与感知的纽带。
在这种设定下,乔纳森·艾维的IO所能带来的,不只是美学,也不仅是工艺,而是一整套关于“人机边界模糊化”的设计哲学。这是Apple时代所未能完成的:在这个时代,设备被神化,被包装成一种身份象征;而AI时代,设备将去神化,成为“你生活的延伸”。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次收购的深意:OpenAI不仅需要一个硬件平台,更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门面”。
乔纳森·艾维不仅是设计界的标志性人物,他更是人们对“好设计”的天然信任者。Altman让艾维为OpenAI的新产品赋形,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的技术建立大众语境中的“道德保障”:当AI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主动,我们越需要通过外形、交互和物理存在去建立一种“它是友好的,它是受控的”的文化共识。
这款设备的意义,也许远不止“让你用它来聊天”,而是成为AI与人之间的“社会代理”。它的存在会重新定义隐私、安全与亲密感的界限。当你佩戴它的时候,它必须能够精准区分哪些话是“说给AI听”的,哪些话不该被记录;它必须学会在办公室保持安静,在家庭中主动提供帮助,在公众场合低调而不冒犯。设计的任务,是为这种新型的“个性化智能伴侣”赋予恰当的行为准则和表达方式。
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这次合作也许会催生一种全新的产品范式——我们可以称它为“Ambient AI Device”(环境型AI设备)。它没有明确使用入口,没有需要唤醒的主界面,而是根据场景智能响应、适时呈现、悄无声息地消失。就像自然的一部分,就像空气一样存在。它并不抢走你的注意力,而是在你需要时恰到好处地介入。这背后,需要一种“去中心化”的设计思维——不再将功能集中在某个“超级设备”上,而是将智能铺陈在环境中,与用户的行为逻辑融为一体。
当然,这种产品的实现难度极高,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技术、伦理、数据安全与用户信任的系统工程。但正是因为困难,它才值得65亿美元的押注。它是一场设计、技术、哲学甚至社会制度的综合实验。而这也正是为什么,IO的加入对OpenAI至关重要——它带来的不是一个成品,而是一种“如何设计未来的智能生活”的能力。连 Altman 本人也表示,此次收购可能使 OpenAI 的市值增加 1 万亿美元,并设想此次合作将催生一个“设备家族”。
未来的产品或许不再是“拥有一个AI设备”,而是“拥有一个理解你的伙伴”。这次收购之后,我们很可能会看到OpenAI走出“技术型公司”的定位,真正向“生活型品牌”转型。这将是AI走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决定性一步,而这一步,离不开艾维团队独有的能力。
总之,我们可以把这笔收购理解为OpenAI为“下一个iPhone时刻”所做的前奏铺垫,只不过,这次不是通讯革命,也不是移动计算革命,而是人与智能共生方式的彻底变革。在这一点上,设计不再只是外壳与体验,而是真正参与到人类文明的下一阶段中,成为推动认知转型的力量。
而作为设计师,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AI让技术无所不能,但也极易沦为冷冰冰的系统代码。我们有责任,也有机会,为这种“看不见的技术”设计出一种“可以被感知、被喜爱、被信赖”的形态。乔纳森·艾维能做到的,不只是重新发明一个设备,再造一个iPhone,或许是重新定义下个AI时代的人文界面。
继续探索公众号内更多内容:
创新的从众性:为何熟悉的设计在竞争中更容易胜出
藏在苹果设计中的那些「隐性细节」,你真的了解吗?
何为“情感化设计”,怎样才能做到让产品会"说话"?
iOS 26 来了,设计中的「过渡动画」该怎么跟上
一文了解机器人设计所涉及的各类「感知器件」
何为“格式塔原理(Gestalt Principles)”
速读《通用设计法则》-设计师必读书籍系列
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创新性」?
苹果的「超级秘密」- 揭秘工业设计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聊聊用户体验设计流程中的「双钻模型」
何为“品牌战略”,打造强大品牌的关键是什么?
聊聊“图像学”——数字时代的通用语言
何为“人性化设计(HCD)”?
Siri 联合创始人:设计师应该创造愉悦
「苹果之道」——在 Apple Vision Pro 团队工作得到的教训
何为“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何为Affordance(功能可供性)?
这个微妙的“••• ”图标或许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用户体验设计案例分享:星巴克柜台系统设计
了解产品设计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聊聊“AI提示”,设计师怎么用好AI提示?
何为“用户研究”,设计师怎么做好用户研究?
何为“同理心(Empathy)”,设计师为什么需要同理心?
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与考虑
何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应该怎么运用才会更有效?了解设计与品牌:企业成功的关键
何为“人性化设计(HCD)”?
何为“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何为“菲茨定律(Fitts's Law)”?
何为“人机工程学 ”,为什么它在设计中不可忽视?
何为“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