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中伊分歧摆上台面,伊朗拒绝两国方案,哈马斯拒绝投降
伊朗到底想要什么?中国能否在中东乱局中找到突破口?这些问题正困扰着国际社会。
8月初的中东,烽火依旧。从加沙到叙利亚,战火蔓延。内塔尼亚胡政府推进全面占领加沙的野心昭然若揭。
而此刻,一个令人意外的声音从德黑兰传来。
就在哈尼亚遇刺一周年之际,伊朗革命卫队直接站出来表态,竟明确反对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两国方案"。
震惊!
他们甚至将这一国际共识描述为"邪恶阴谋",重申"永远不承认以色列"的强硬立场。这一表态直接与中国长期持有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想想看,就在7月底,伊朗还在积极探索采用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替代美国的GPS。伊朗通信部那时信誓旦旦地宣称"盲目依赖美国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终结"。
短短几天,态度为何突变?
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区博弈。截至8月5日,伊朗外交部并未直接回应革命卫队的声明,只是通过官媒重申对哈马斯的支持。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表态恰逢联合国发布《纽约宣言》之后。该宣言呼吁以色列支持"两国方案",但伊朗拒绝签署。
而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呼吁各方支持"两国方案",却对伊朗的立场只字不提。
这种微妙的外交姿态,透露着什么信息?
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指出,伊朗革命卫队的声明本质上是"对抵抗之弧的政治表态",旨在巩固其地区领导地位。
但伊朗真的有能力兑现这些强硬表态吗?
事实上,伊朗军事实力近期遭受重创。6月23日,以色列对纳坦兹核设施的空袭炸死了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等高层,使伊朗核研发推迟2-3年。
7月,伊朗在卡塔尔附近试射14枚战术弹道导弹,号称是对以色列空袭的报复。但这种隔空喊话式的报复,能否真正威慑以色列?
我觉得,伊朗此举更像是一种象征性姿态。
更糟的是,8月20日,以色列F-35战机越境空袭伊拉克境内的巴拉德空军基地,直接摧毁了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总部。
伊朗在地区的军事存在正持续遭受打击。
与此同时,哈马斯的处境同样堪忧。以军最近公布的视频显示,哈马斯下属拜特哈嫩营的三名成员投降,缴获的武器只有几把锈迹斑斑的AK步枪和少量手榴弹。
补给短缺已成致命问题。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哈梅内伊而是革命卫队发表这种声明?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威廉·霍格兰德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伊朗内部权力分工的体现。革命卫队负责军事威慑,而哈梅内伊则需考虑更广泛的国家利益。
说白了,这是内外有别的战略。
对外强硬,对内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今年1月与俄罗斯签署了有效期20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条约规定"一方遭攻击时另一方不得援助侵略者"。
伊朗正通过外部联盟增强实力。
但令人困惑的是,伊朗在4月却下令从也门撤回军事顾问,表面理由是"避免美军打击",实际被指是为应对以色列威胁而收缩力量。
这种矛盾行为,反映了伊朗在地区代理人战争中的策略调整。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已有14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为主权国家,而伊朗成为少数明确反对"两国方案"的地区大国之一。
这一立场加剧了其国际孤立。
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最近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伊朗侵犯他国主权、支持恐怖主义等行为。伊朗回击称这是"荒谬且毫无根据"的指控,目的是转移国际社会对加沙局势的关注。
这种口水战解决不了问题。
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伊朗在拒绝国际社会推动的和平方案同时,似乎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替代性解决方案。
这让人不禁要问:伊朗究竟想要什么?
我认为,伊朗现在面临着严峻的战略选择。一方面,它需要在地区保持强硬姿态以维护影响力;另一方面,其实际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都面临严峻挑战。
从历史角度看,"两国方案"源自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1993年《奥斯陆协议》后成为国际共识。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始终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
哈梅内伊曾宣称"以色列25年内必须消失"。
但现实是残酷的。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军事实力远超伊朗及其盟友。哈马斯在加沙的抵抗已接近极限,伊朗的代理人战略正面临严峻挑战。
伊朗与中国的分歧表明,即使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也难以在根本立场上保持一致。
中国一直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巴以冲突,支持"两国方案"。而伊朗的激进立场可能使其在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
历史告诉我们,固执己见往往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
伊朗需要认真思考:是继续坚持意识形态至上的对抗路线,还是回归现实,参与构建可行的和平方案?
战场上的每一天都意味着无辜生命的逝去。加沙的悲剧不应再延续。
你怎么看待伊朗的立场?它是在坚持原则,还是错失和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