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 | 羽翼归处是新绿
我叫朱鹮,有点娇气,因为我喜欢干净的水、湿润的空气,需要与人类共居。人们称我为“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动物”。意思是,我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有好生态。
一方稻田,依偎着潺潺的河水,虽不似洋县老家那般温暖湿润,却有我最喜欢的浅滩湿地……我是一只朱鹮,这里是我的新家——榆林市横山区。
我是2023年10月从西安楼观台搬来这里的。老实说,搬家前我还有些担心呢。我听说,榆林曾经也是水草丰美之地,我的祖辈在这里生活过。但后来当地环境恶化,时常被黄沙侵袭。
这勾起了我关于家族兴衰的那些记忆——
我们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20世纪初,人类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自然环境受损严重。栖息地破坏与生态系统改变让我们难以生存,一度濒临灭绝。直到1981年,在秦岭深处的洋县姚家沟,当地人发现了我的祖辈,彻底改变了我们一族的命运。
想到这儿,我安心了许多。经过40多年的和谐相处,人类已经非常了解我们的喜好——得有水,最好是沼泽湿地;空气要湿润些,尤其是降水得适度;还得安静些,但又不能离开人类,毕竟他们的稻田里,有我们最喜欢吃的小鱼、小蛙……
人类也对曾经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愧疚,于是拼了命地保护我们、保护大自然,还给我们起了“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动物”等称号。他们说,这既是对我们生存状况的警示,又是对人类责任的提醒。
在横山定居快两年了,沙地究竟长什么样,我还真不清楚。这里的管理员告诉我,经过当地人几十年的接续奋斗,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率已达80%,有10多种以前看不到的动物和我们一样在这里安了家。
近些年,我的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跨越千山万水,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有的甚至到了日本、韩国。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足迹越远,就说明地球上的绿色越多,人类的努力越见成效。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由人类用双手重塑,又由我们这些生灵共同点缀的美丽家园。每一株稻苗,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而我,一只朱鹮,也幸运地成为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群众新闻记者雷魏添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