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伙冒雨找许世友,父子重逢认亲,奶奶坚持守老家
湖北小伙子冒雨来到山东军区,说要见许世友
这场景放到现在,大家肯定觉得像哪个电视剧开场:穷小子扛包流浪远走,硬说要找高官亲爹,门卫老哥还以为遇上捣乱的骗子。
可你别说,1949年那个光景,这还真不是啥稀奇事。
那年头,别说爹是司令,哪家人没点“亲人战场一去没回、杳无音信”的黯淡往事?
可这段故事的奇,就奇在你完全猜不到剧本。
小伙名叫“黑伢子”,二十出头,湖北腔没遮没掩。
鞋底都快穿漏,裤腿带着泥,路口晃悠半天,嗓门忒大,嘴里一刻不撒“我找许世友!”
真要说这孩子胆子大、倔得厉害,不假。
换做旁人,门口被撵两会早转身卷铺盖回家了,这黑伢子呢?愣是在大门口跟门卫杠了不下半天,还逮谁就问许司令人在哪。
可怜门卫哥们,见惯了找关系、套近乎的社会青年,一看这憨直模样,反倒有点儿同情了。可这世道呀,嘴里会唠嗑的不一定心里正,人心叵测,万一是个冒名顶替的,误进了军区,咋交代?
可真有人信他是许司令的儿子吗?你别说,旁观的人还真带点狐疑,好事的媳妇甚至悄悄打量:“这孩子会不会真有点血缘在身?”
说来可笑,人这一活,命运未必让你选,感情更不是说算就算。
黑伢子的娘是朱氏,说白了命苦。嫁给许世友那会,婚礼算不上热闹,吃啥喝啥记不住,全家团圆的滋味从来就是蜻蜓点水。
男人总是头一晚归家,第二天鸡都没叫赶去前线。
婆婆——就是许母——指望这个儿媳能撑起家,可白天干活,夜里哭,朱氏的委屈谁说得清?
肚子里孩子没留成两遭,心里的苦没谁知晓。
直到那天夜里,第三胎出世,是个乌溜溜的小子,这名字有点戏谑,谁承想后来他叫许光。
老许家的灯油,总是在老娘俩叹气里慢慢烧干。
许世友的消息断得干净。
婆媳夜里烛火寡言:男人到底命大命小?怕牵累全家,不敢多想。
邻居在门口偶尔探头,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苦日子都懂。
终于有一天,许母一番话打破僵局:“丫头,算了,许世友要是回不来了,你带黑伢子另谋活路吧。”
这么一说,多少扯掉了娘俩的一点点幻想。
朱氏说走就走,没啥温情脉脉,也没回头;许母站院子边目送,明知不可为,还是酸涩得厉害。
这世道,谁没有点说不出口的不甘?
年头晃眼过去。
黑伢子就在许母一手拉扯下长大。
什么叫嘴里省吃俭用?什么叫家里勉强糊口?黑伢子活得明明白白。
湖北口音越来越重,哪怕放到村头让谁认,也就他那么一根。
直到有一天,黑伢子拿着一份破报纸跑回家,劈头一句:“奶奶,许世友活着!进山东军区当大领导啦!”
许母愣了许久,最后掉下老泪。
有些消息,憋在心里太久,等到爆出来,五味杂陈。
黑伢子闹着要去找父亲,许母呢,嘴上说不放心,其实心里早把家底翻了遍。
写信、备证明,去村里的老师那敲一通章,哪怕不识几个大字,这也得帮外孙闯一回。
要说图啥?不过是了一桩心事。
黑伢子一路磕磕绊绊摸去山东,车票没几张,全靠讨。
挑水、擦桌、端菜, 谁家愿意帮衬他点饭钱,他都念一份恩情。
到了大门口,被门卫死死拦住。
“我找许司令!”、“我爹是许世友!”
门卫这回彻底笑了,这年头蹭爹的人还真不少。
但黑伢子执拗,一再重复,死活不放弃。
终于,引得一位军官过来,气场磅礴——
还没等黑伢子多话,信和证明已经递了上去。
这军官愣住,一遍一遍认。
突然,他眼圈就红了。
外人根本搞不懂这场认亲大戏背后的滋味。
门卫以后回忆,才明白: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许世友本人。
父子见面那一瞬,空气都是哽咽。
有人说许司令豪情万丈、泪腺不发达,那天可真破例了。
说来也怪,许世友做了一辈子大事,儿子却是个半文盲。
这时候悔意才涌上心头。
许世友赶紧安置黑伢子去上学,把名字一换,叫“许光”。
一朝换名,是个新开始。
说到这里,你以为故事该皆大欢喜了吧?
没有。
许世友风风光光回了老家,想把许母接到大城市——可老太太摇头,铁了心守着自家那点田和院墙。
鸡鸭要自己喂,地要自己翻,别人来干她心不踏实。
当司令这玩意管民心容易,劝自家老母亲搬家比啥都难。
儿子许光进了学校,很快成了乡里第一个识字的后生。
后来还去了海军,人生算有了新模样。
但转头一想,他还是不舍得老奶奶。
许世友就念叨:“家有老娘在,孝是头等大事。”
许光本来心里不情愿,可最后回来了。
送别这场戏,说实在的,不比离家容易。
许光再回老家,成为了“能抬肩膀、挑重担”的人。
村里有啥大事小情,都能找到他,水电修路,洪水来就冲在最前。
家里不阔气,许光也从不抱怨,总想着帮别人。
一转眼,许光一路活到八十多。
最后病逝,家庭低调按他意愿把有限的钱都参与了公益。
许光的后代也不靠父亲名声,照样勤勤恳恳,像没啥背景的普通人。
村里人都知道他脾气,乐善好施又不爱出风头,安安静静过一世,顾不上“英雄”这顶大帽子。
你看,所有的曲折大起大落,最后都归于柴米油盐。
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主角,但每个人都能活出骨气来。
父子亲情这事,多半扎在骨头里,不靠大团圆瓷实。
许世友和许光,半生聚少离多,温情里混着冷淡,说煽情不煽,倒挺真。
有人说,许光这一辈子“普通”,但“普通”二字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世界上,经历风浪还打不倒的人,往往嘴里一句“我没什么”,心里装着半个世界。
讲到这里,老一辈的故事不再遥远。
好多时候,选择和后悔,一线之间,事到临头没谁真的能不迷茫。
人生哪能有剧本?
外人看见的永远是“许世友的儿子”,鲜有人懂许光一生的裂痕与缝补。
有些路,只能自己走。
其实,故事开头那个踩着泥的青年,未必想象过自己成为今天的人。
等他回头望望山东军区高墙,也许早已忘了小时抓着奶奶衣角撒娇的样子。
一切都成了风,落到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话里。
但恰恰是这些“毛边人生”,才最能让人感同身受。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传奇,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千疮百孔。
你说,这样的故事究竟留给咱什么启发?
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大团圆,现实比戏多出一百种细腻的情感。
有关于家与责任、命运与选择,没谁能打包票说对。
时代推着人往前走,有人走得快,有人一直在等。
可见,有时候,把生活撑下去,本身就是最难的壮举。
聊到这里,你怎么看许世友、许光父子的一生?
你有没有哪场团聚或离别,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