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国的俄罗斯族群:外貌早已汉化,对家国情感浓厚认同
加入中国的俄罗斯族群:外貌早已汉化,对家国情感浓厚认同
说到中国的俄罗斯族人,不少人脑海里还会冒出那种高鼻梁、蓝眼睛、满口俄语的画面。现实可没这么简单,现在这些“洋面孔”大多数已经彻底变样了。
谁能想到,几个世纪下来,这个从国外迁徙来的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得那么深?最初那些被俘归降沙俄士兵,被清政府编进八旗,如今在北京留下了罗姓、何姓和姚姓等后代。这些名字一听就有点混搭味道,但生活习惯却跟周围汉族邻居几乎分不出来。
再往前追溯,康熙年间又有百来号俄罗斯士兵搬去北京慢慢融入。当时新疆北疆也吸引了一批逃亡士兵和谋生农民,还有传教士陆续定居。鸦片战争之后,更是成规模地涌进来一拨农民商人,十月革命后干脆直接拿下了中国国籍,把根留在这里。
还有一种特别曲折的是山东闯关东的人跑到内蒙古淘金伐木,然后跟对岸的俄罗斯姑娘结婚,他们孩子后来也全算作当地重要的一支。1932年到1938年之间,不少带着老婆回流国内的华侨让新疆伊犁塔城一带人口一下子壮大起来。不过1955年至1957年,又有部分保留原国籍的人选择迁返苏联,新疆这边人数减少了一截。
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家正式承认他们为少数民族。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外国人”这个标签终于摘掉,有了正儿八经的新身份——名副其实“中国人”。
融合过程一点都不夸张,全靠自然而然的发展,没有强制要求,也没人推着走。有机会去内蒙古恩和看看,全国唯一一个以俄罗斯族命名的小乡镇,当地40%居民都是俄罗斯族,可长相真看不出太多区别,大多数年轻人的脸庞偏东亚风格,只剩下一些老人还能找到当年的模样。这变化背后的原因很直白,多代通婚就是关键,本地人与汉蒙两大民族杂居共处,小孩出生自然基因混合,再加上饮食气候长期影响,那点异域特征早就淡化不少。
现在别说纯正俄语了,就连日常沟通也是东北官话挂帅。年轻人大多只会几句昵称打招呼用词,要写字更是难度升级;45岁以上中老年人才偶尔夹杂两句老家话。而且餐桌文化完全糅合,一半列巴奶酪配上一半饺子炖菜,还能看到圣诞树旁贴春联过春节,这才叫实打实把东西方元素拧一起过日子。
要说对国家有没有归属感,这事儿不用猜,用历史摆事实。上世纪30年代,新疆那帮俄罗斯族组建起“归化军”,协助击败马仲英部队,还参与推翻金树仁政权。在抗战时期,不少人主动参加东北抗联,同仇敌忾抵御日本侵略者,还有人在三区革命里做指挥员甚至牺牲性命。他们用行动表明心态:中国才是自己该守护的大本营,而不是遥远彼岸那个故土。
新社会建立以后,各级政策给足支持,从分房分地,到学校医院建设,应有尽有。像恩和这种地方赶上兴边富民工程,全村旅游业火速扩张,从最开始4户搞家庭旅馆发展到如今176户,人均收入涨幅吓死人。据统计光2024年一年旅游综合收入已经到了9225万元水平,新楼房盖起来,各类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说一句“红火”不过分吧!
除了物质层面的保障,更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专门设立传统文化中心,每逢节庆都会举办服饰展览活动。“油画写生基地”“艺术交流”等项目轮番上线,仅近几年就办过六十余次,让独特文化氛围一直延续下来。所以这种既享受现代便利,又拥有自身特色环境,自然让大家心甘情愿认同自己的国家身份,都知道安稳生活离不开脚下这块土地提供的平台与资源,无论遇见啥情况都不会动摇立场。这种状态比任何空喊口号管用多了。
有人总觉得,这群身世特殊的人是不是骨子里还是亲近老祖宗那边?但实际问问本地群众,他们反倒挺释然:家就在这里,亲戚朋友都扎堆在中华大院儿,中国给饭吃、有安全感,比什么血统渊源靠谱得多!至于所谓母体文化,现在看来顶多算个背景罢了,该保留就保留,该换新的毫无心理负担。这一点其实挺值得其他小众群体借鉴,并不是只有割舍才能融入,一个包容、多元并存的大环境,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故事讲完,也不会丢掉初心或者失去方向感。当然啦,大伙儿普遍认可的一点就是,“幸福安逸”的真实体验,比所有抽象概念或仪式感都有力——毕竟生活好不好才是真的硬道理嘛!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官方从未强行压缩他们原生态空间,相反一直尊重各种传统,让各色节庆、语言、美食自由存在。一碗列巴,一盘饺子,两者并排端上桌,其乐融融,无需刻意强调谁主谁次序。本身中华民族56个兄弟姐妹没有等级之别,你我他都是平等成员而已,只要人人找准位置,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份额——这一点放在今天依旧不过时,看似寻常,却胜过千言万语分析总结的话术模板。如果非要总结一句,那只能这样形容:“外貌可以改变,但家的感觉永远烙印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