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大而美法案:中国新能源的“危”与“机”

发布日期:2025-07-25 03:21    点击次数:109

#热点新知#

2025年7月4日,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OBBBA)正式生效,其核心政策看似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形成精准打击,实则可能加速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主导地位。

法案的针对性限制

1. 补贴退潮与市场挤压:法案终止新能源汽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及储能项目补贴,直接削弱美国市场对中企产品的需求。同时,光伏、风电项目若使用超60%中国材料或中资持股超25%,将丧失税收抵免资格,迫使隆基、晶科等企业面临退出美国市场的压力。

2. 技术封锁升级:限制中美技术许可协议(如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合作),并将“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审查范围扩大至股权、供应链与技术授权,阻断中企技术输出路径。

中国新能源逆向机遇

1. 成本优势放大:美国补贴退坡后,本土制造高成本短板凸显。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已将光伏组件成本压至0.1美元/瓦的全球低点,在零补贴市场中反而更具竞争力。

2. 倒逼全球化升级:中企加速“去美国化”布局:

东南亚产能枢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1家电池企业集体进驻泰国、越南,利用低成本与规避FEOC规则;

欧洲市场替代:1-5月中国动力电池占欧洲市场29.8%(宁德时代领跑),反超日韩企业。

3. 技术反超窗口:美国固态电池企业(如Quantum Scape)因商业化滞后依赖补贴,而宁德时代已量产充电10分钟续航800公里的固态电池,低成本技术加速迭代。

结论:危机中的战略跃千

短期内,法案将压缩中国对美新能源出口份额(如储能电池需求或降30%),但长期看,美国政策反复性(如光伏补贴“抢装潮”后投资悬崖)正削弱其产业公信力。中国凭借“技术+供应链+全球化”三角韧性,将被动压力转化为主动扩张动能——正如《金融时报》所言:“21世纪的霸权之争,已在变电站中定调”。



上一篇:投资抉择的巨变:工商与英伟达十年间财富差距对比
下一篇:花都电子IC销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