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官绝学:学会读懂上司的意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本专栏根据真实历史资料所写,非虚构小说
为何有些官员能力一般,也没有背景和后台,却总能不断获得升迁,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我们从曾国藩的身上可以发现,一个能读懂上司的意图、并能按照上司的意图办事的人,即使他的人脉关系不好,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官场上,上司不为难你、信任你、器重你,谁能奈你何?
曾国藩在官场上,是如何实践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会让你恍然大悟。如果你是仕途中人,建议好好看看。
一、要正确领会上司的意图。
正确领会上司的意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结合自身的处境来进行判断,就很容易。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初三日,朝廷的一道圣旨,打破曾国藩平静的心情。
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他全力扑在两江的战后重建中,修复贡院,恢复江南乡试,以及修缮秦淮河的商业街区。另外,曾国藩还通过减免赋税的方式,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就在曾国藩忙于两江事务的时候,朝廷一道圣旨,命令曾国藩北上“剿捻”。
曾国藩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北方剿捻。捻军没有太平军强大,但他们依靠骑兵优势,在北方数省纵横,导致剿捻艰难。
僧格林沁是一个要强的人,他见曾国藩取得成功后,更是立功心切,不断追击捻军。
捻军将计就计,将僧格林沁引入伏击圈,将他消灭。
僧格林沁是清朝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中,战死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消息传到朝廷后,朝野震动。
僧格林沁战死后,捻军士气高涨,攻击北方几省的衙门,十分嚣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担心捻军发展壮大,开始寻找新的统帅到北方剿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曾国藩并不是理想的人选。
一是曾国藩手中已经没有人马了。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国藩迅速将湘军裁撤,他的手中,只有几千亲兵。
二是两江地区正处于战后重建的关键期,曾国藩离开后,很多工作必定无法落到实处。
谁最合适到北方剿捻呢?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左宗棠,另外一个是李鸿章。
湘军裁撤后,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得以壮大。左宗棠在闽浙追剿太平军余党,李鸿章的淮军暂时处于休整状态。
曾国藩如果北上剿捻,他所要的兵马,依旧会从淮军中抽调。
朝廷为何不直接让李鸿章北上督军呢?曾国藩读懂慈禧太后的意图了。
曾国藩把太平天国消灭后,他功高盖主,影响力非常大,这让慈禧太后很不放心。
一是把曾国藩调离两江地区。
两江地区是湘军集团的根据地,两江的地方官员,几乎都出自湘军集团。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慈禧太后怎么放心让他一直在自己的根据地为官呢?
二是想方设法降低曾国藩的影响力。
曾国藩的影响力太大,成为天下士子们的楷模。慈禧太后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曾国藩的影响力。
要想降低曾国藩的影响力,让他北上剿捻就是最好的机会。如果曾国藩取得胜利,他虽然立功更大了,但也必定成为他人嫉妒的对象。如果曾国藩失败了,他的影响力自然会受损。
曾国藩领会到慈禧太后的意图后,他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继续往下看:
二、学会顺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领导的意图,一定要学会顺从,唯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
曾国藩虽然不情愿北上剿捻,但他也无法拒绝。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大功臣,如果他拒绝朝廷的命令,就会落人口实,认为他居功自傲,不服从朝廷的调遣了。
先顺从上司的意图,才能给自己更多时间来进行修正。
曾国藩毫不迟疑地接受朝廷的命令,暂时取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不过,剿捻对曾国藩来说,依旧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上面我们提到,他如果取得胜利,那就是天下的功劳都归他所有,必定引起政敌们的嫉妒;如果失败,他的影响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起他人的猜忌,捻军没有太平军强大,为何不能消灭?难道是曾国藩没有尽心尽力吗?
曾国藩骑虎难下,于是制定了稳打稳扎的“河防”之策,通过北方的几条河流,扼守要道,将捻军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慈禧太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给曾国藩施加压力,要他快速把捻军消灭,但曾国藩不为所动,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部署。
在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被御史弹劾五次,被朝廷下旨责备七次。
曾国藩非常清楚,无论是御史弹劾他,还是朝廷下旨责备他,都是慈禧太后的意图。她要么让曾国藩快速把捻军消灭,要么让他被捻军打败。
在既不能取得胜利,也不能失败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通过拖延的方式,来寻找对策。最终,慈禧太后无法继续耗下去,不得不把曾国藩换下来,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剿捻。
曾国藩虽然无功而返,但也不至于身败名裂,也没有因为犯下大错而丢了乌纱帽。
慈禧太后在无奈之下,只好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为李鸿章剿捻筹集粮饷。
由此可见,读懂上司的意图,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请继续关注,了解曾国藩的为官绝学。
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