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2025成都车展,自主车企包馆霸屏,超豪品牌集体消失

发布日期:2025-09-03 03:29    点击次数:81

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关于汽车的。

可能您也感觉到了,现在买车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尤其是去逛车展的时候,那感觉就更明显了。

就拿最近这2025年的成都车展来说吧,那场面,简直可以用“乾坤大挪移”来形容。

以前我们印象里的车展,那必须是豪车扎堆的地方,什么保时捷、兰博基尼、劳斯莱斯,一辆辆都跟艺术品似的摆在那儿,咱们普通老百姓就算买不起,也得去开开眼界,感受一下什么叫汽车工业的天花板。

可今年呢?

这些平时高高在上的超豪华品牌,居然像商量好了似的,集体玩起了“躲猫猫”,一个都没来。

那个曾经最吸引人、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梦幻展馆”,直接就没了。

这下可让不少专程去看豪车的朋友扑了个空,心里肯定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难道现在连车展都变得这么“接地气”了吗?

这边是超豪华品牌的集体“失踪”,那边厢,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那可是另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

那阵仗,已经不能用“参展”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包场”。

您瞧瞧比亚迪,直接把一个大展馆给整个包了下来,什么王朝系列、海洋系列,还有新出的方程豹、高端的腾势,全家老小齐上阵,搞得跟自家开年会一样,气势十足。

还有奇瑞,也是把旗下的几个品牌都凑到一块儿,组成一个大方阵。

更别说主场作战的长安汽车了,那更是当仁不让,展台搞得又大又气派,既显示了自己作为“新央企”的实力,也亮出了作为东道主的肌肉。

吉利、长城这些老牌自主车企也都没闲着,展位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新车发布会一场接一场,把整个车展的气氛都给点燃了。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在咱们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稳稳超过一半了,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几,所以在车展上这种“包馆”的霸气行为,其实也是市场地位的一个最直接的反映。

这么一对比,那些合资品牌的日子就显得有点难过了。

过去,像大众、丰田、奥迪这些品牌的展台,那都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

可现在呢,展台前的人流明显稀疏了不少,有的品牌甚至展台面积都比往年缩水了一半,看着有点冷清。

尤其是那些二三线的合资品牌,比如北京现代,展区里更是门可罗雀,跟隔壁人头攒动的自主品牌展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着都替他们感到尴尬。

更有意思的是,像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这些,要不是因为名字里还带着“长安”两个字,依托着长安集团的体系,估计想在主展馆里拿到一个好位置都悬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好不好的问题了,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大趋势,说明整个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高级”的合资品牌,它们的光环是怎么就突然黯淡下去了呢?

其实答案就藏在它们推出的新车里,那种感觉,就两个字——“拧巴”。

它们就像一个练了一辈子传统武术的高手,突然被要求去参加现代搏击比赛,一招一式都显得有点水土不服,充满了新旧交替的撕裂感。

举个例子,就说以安全和低调著称的沃尔沃。

在新能源这股大浪潮面前,它也慌了,急着想推出一款能卖得动的车来稳住阵脚。

于是,它在车展上带来了一款新的插电混动车,叫XC70。

从参数上看,纯电能跑二百多公里,好像还不错。

可一看预售价,快三十万了。

这就很尴尬了,这个价格,你说它是高端吧,跟那些造车新势力的纯电车比,智能化体验和科技感又差了点意思;你说它亲民吧,这个价格又比比亚迪、吉利那些同样优秀的国产混动车贵出一大截。

这个定价,可以说把沃尔沃现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暴露得一览无遗,也说明它的品牌影响力确实在下滑。

消费者心里会打个算盘:我花这三十万,到底是买一个沃尔沃的车标和所谓的安全感呢?

还是去买一套实实在在的智能配置和更低的用车成本呢?

再看看别的合资品牌,比如别克,也搞了个新品牌,说要做智能驾驶。

但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那套智能驾驶系统,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方案。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号称要开创一个全新的菜系,结果做菜用的核心酱料都是从外面买来的成品。

这样的“智能”,到底含金量有多高,能不能跟华为、小鹏那些从底层就开始自研的技术相比,大家心里都得打个问号。

至于那些还在坚守燃油车的,比如大众的凌渡L、速腾L,所谓的换代,更多就是在外观内饰上小修小补,核心三大件没什么变化,吸引顾客主要还是靠降价促销和仅存的那点品牌情怀了。

合资品牌现在经历的这种转型阵痛,说白了,就是它们全球统一的技术平台,已经跟不上咱们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了。

它们过去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品控做工,在今天依然是好车的标准,但可惜的是,现在评价一辆车价值的核心,已经悄悄转移到了你车里那块屏幕大不大、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辅助驾驶好不好用这些新维度上了。

当然,看到我们自主品牌现在这么风光,咱们也别高兴得太早,这场盛宴的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少隐忧。

我们必须冷静地想一想,这种靠着“价格战”和“堆配置”换来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销量是上去了,但利润却越来越薄,这真的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吗?

你看,极氪发布的新车,百公里加速3秒多,充电不到十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预售一个小时订单就破了四万,这数据简直亮眼得让人不敢相信。

华为的鸿蒙智行更是不得了,一口气推出好几款车,覆盖了从十几万到上百万的各个价位,华为在其中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那些负责生产汽车的厂家本身。

但问题也来了,在这种合作模式里,汽车厂家的核心竞争力到底还剩下多少?

消费者买的到底是车,还是华为的智能系统?

还有很多新车,都打着“豪华平权”的旗号,车里给你配上大沙发、大冰箱、大彩电,看着是挺豪华,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车身用的钢材、底盘的调校水平,这些需要常年技术积累的硬功夫,是不是真的能和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合资标杆相提并论呢?

再比如小鹏,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先行者,它的新车硬件依然顶尖,但似乎也遇到了一点瓶颈,没能再带来那种颠覆性的体验。

所以说,自主品牌在这一路狂奔的同时,确实需要有人能静下心来回头看一看,脚下的路是不是踩得足够坚实。

这种以利润换市场的模式能走多远?

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护城河,到底挖得有多深?

今天你推出的这个功能是爆款,明天可能就被别家一个更新鲜的概念、一个更夸张的配置给盖过去了。

这场看似热闹的盛宴,到底能吃多久?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市面上的选择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新功能让人眼花缭乱,这当然是好事。

但我们也要想一想,在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之下,汽车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安全、可靠、耐用,这些需要大量时间和严苛测试来验证的品质,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

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站在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无论是曾经的巨头还是今天的新锐,都在摸索着未来的方向。

合资品牌开始放下身段,搞起了“技术本土化”,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新的技术平台。

而自主品牌则在流量的狂欢中,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新车的设计一个比一个夸张,技术名词一个比一个高深。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可能不是那些只会造噱头的品牌,也不是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改变的品牌,而是那些能真正把传统车企的体系制造能力和新势力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完美结合起来的“新物种”。



上一篇:莎莎局间休息的画面让人想起龙队,两人都是纯休息,静静思考技战术,赛场上无人敢轻易打扰他们的专注状态
下一篇:汉密尔顿撞车退赛,勒克莱尔险过三号弯,F1尴尬纪录再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