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为何“太正经”反而难赶超东西湖?
学院派设计的马路谁在为教科书的“正统”买单?
先来点冷知识在中国某些城市,马路已经宽到可以在上面开“赛道”,但是你是不是发现,车却还是堵得一塌糊涂?更绝的是,有些地方,四车道听上去挺唬人,实则一到高峰期,两条就被停车和电瓶车占了,剩下的两条只够走过路神仙。你要说设计师没文化?那是你闲得慌——人家可是严格按教科书、按国家标准、照着顶级学院的那套来,走一步都把“正统”二字抠在脑门上,杠精都挑不出毛病。问题来了,这马路到底是给谁设计的,是图纸归图纸,马路归马路,还是兜里揣着“标准化”,脑袋里却忘了“地气”?说到这儿,今天咱就扒一扒“学院派设计马路”这事,到底是高级,还是脱离群众嗓门大。
坊间有句话,“教科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来。”这话哪怕师傅领进门,也禁不住翻白眼。这几年你看黄陂的马路,比肩香港台湾,宽是宽了,可用是另一回事。书上说四车道够用,绿化带得有标准,人行道得有灌木环绕,哪怕你身高一米五,也得跟小树来个拥抱。这种“照本宣科”,其实背后就是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只要我按照权威机构和传统的套路出牌,天塌了也能有高个儿先顶着。马路是不是实际能用,那是下一个环节的活。谁还在意行人要不要汗流浃背钻灌木?设计师自然爱惜小命儿,责任扔给了“标准”,哪怕司机和路人打起旱地冰球,也与己无关。可是,这样的思路,真能解决咱们出门一身灰、回家一肚气的道路困局吗?
咱们梳理一下,这路子怎么看都像照葫芦画瓢。主干道要六车道,副干道得四车道,绿化率、宽度、行人道什么的都有明文规定。有一说一,照标准走没毛病,出了事不用背锅,但问题也跟着来了。现实城市的乱停车现象、非机动车横冲直撞,根本没在教科书的优化讨论范围内。你再看香港、台湾,人家巷子窄出花,但秩序极好,摩托车能摆得像豆腐块儿,基本看不到三轮车横亘路边,行人更是老实走自己的道。武汉市这边,天晴下雨都能堵出新花样。一条四车道大路,边上全是停车位,外加电动车,主干道一半瞬间缩水。老百姓的吐槽可不是空穴来风。大林子里骑电瓶,旱厕边上种灌木,灯柱底下溜跶小猫,这些都是你想不到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吃了“只拉标准不接地气”的亏。
有人说,“标准”是行业的保底线,没了矩尺,设计就像洋葱炒巧克力——花里胡哨,味同嚼蜡。别指望设计师拍脑袋发明新规则,不按规矩就容易出岔子。谁背得起那锅?咱做了二十年设计,废了的方案比现在的头发都多,最怕顶头上司一句“这不合规矩”。同理,深南大道、金山大道这些“开拓型”道路,现在若按现行标准,是不是都要被打回来重做?那时候政策宽松,管理灵活,啥都敢创新,多少呼啦一声就拍行了。可现在,连花坛种几棵树都得备案。讲真,表面一派秩序井然,其实暗里摩拳擦掌,一边怨路太堵,一边却没人敢动“大标准”奶酪。你说,这世界上有真理,但更有胆子大的人;现在,胆子收紧了,真理就缩成了“模板”。
但好戏在后头。香港、台湾为啥路窄还能井井有条?人家道德、管理和制度三个轮子一块转。香港的公共交通发达到让你怀疑人生,上下班地铁、巴士一气呵成,谁还特意买电瓶车?停车乱象比咱这地界干净多了,一点儿不带你拖泥带水。你再看咱这,一条号称八车道的主路,硬生生被停车、外卖、快递分割成“二人转”,不堵才怪。重点来了,“标准化”设计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但社会运行真正的麻烦恰恰在于“老百姓习惯”——守不守规则,停不停车,公共交通发不发达,这些才是老大难。设计师按学院派来活,理由冠冕堂皇,“只要我按流程走,出了纰漏我不背锅”。可社会矛盾的激化就在这表面风平浪静下潜滋暗长。反转就像《让子弹飞》里姜文那句有人跳出来高喊“标准!”其实根子上是“只求自保不思进取”。舆论场上一拍桌子,发现标准设计,保护的是屁股下椅子,不是马路上群众的两个腿儿。你说荒唐不荒唐?
表面上,“标准化”把关卡得死死的,大家都觉得这事妥妥的,安全第一,万无一失。可生活不是写作文,哪能全都照着格式――咱武汉的马路旧病未除,新患频出。原来让驾校的学员“文明礼让”,真到路口一电瓶车跟遛狗似的,拐弯抄近路,停哪都有份。管理想跟上,难度系数直接飙到A+。哪家部门抓乱停乱放,那就等着挨骂;让设计师多打点弹性空间,又怕违反规矩挨处分。一面是死守标准,另一边是现实里每个人的小算盘。公共交通没跟上,停车场还在“规划阶段”,马路的苦日子只会越来越长。小区里遛娃如闯关,走路要“会游泳”,有时候你真得服了,这标准化到底是为了方便百姓,还是给道上装X?“四车道够了”成了笑话,绿化带成了藏猫猫利器,政策与现实的鸿沟只会越拉越大。
说穿了,这“学院派”设计的马路啊,看着挺高大上,立意深远,全是书本里的“正统”味儿。老百姓出几十年血汗钱,最终享受到的却是走车道避电动车、灌木丛里找人行道的“特别体验”。真按标准落到地头,实际效果未必让人满意。也怪不得你路上见到再多设计师也没人敢直接点头谁都明白,屁股在椅子上,平安是第一位的。不能怪谁死抱标准,现实给的教训就是“规矩省事”。可城市哪有教科书上那么完美?你说尊重标准,真行!我热情鼓掌,但是脚底下的坑,你弯腰弯几次才习惯?
所以问题来了咱到底是要按教科书“照猫画虎”让设计师睡得香,还是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广大市民走得顺?你看着那8米宽的花坛和1米宽人行道走心了吗?还是觉得“骑电瓶车横冲直撞才是人生乐趣”?如果有一天,你得踩着灌木丛赶通勤,和电动三轮肩并肩赛跑,你会为“标准”呐喊,还是会反手给自己鼓个倒掌?你说说,您的路,是教科书的,还是咱老百姓的?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