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航天人: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的励志飞天路
2024年10月30日是神舟十九号发射的日子,乘组中有一位五官精致、眉眼之间自带一股灵动之气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 —— 王浩泽,我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第三位叩问苍穹的中国女性。当长征二号 F 遥十九运载火箭拖着橘红色尾焰直上九霄时,箭体顶端的神舟十九号返回舱里,王浩泽透过舷窗望向渐远的地球 —— 那颗被蓝色光晕包裹的星球上,有她成长的河北滦平小山村,有她眷恋的故土记忆,有她伏案设计火箭发动机的实验室,有她穿着百公斤航天服摔过无数次的训练舱。此刻,这个曾在日记本上写下 "要让中国火箭飞得更远" 的姑娘,正以每秒 7.9 公里的速度,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一、滦平小院里的成长印记
1990年3月,王浩泽出生在河北承德滦平的一户满族家庭。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常年坚守在维护交通秩序的岗位上,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她的成长经历充满励志色彩。王浩泽的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是母亲在昏黄的电灯下陪她读书的身影。母亲在那个特殊年代,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务农,她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同时,时时将课本带在身上,终于靠自学考上师范院校。她的经历就像一粒种子埋进王浩泽的心里。妈妈说:“困难就像山路上的石头,你绕着走可能永远到不了山顶,只有将它踩在脚下,才能到达顶峰。" 这句家训,后来成了她训练时贴在床头的座右铭。
父亲执勤时挺拔的身影,母亲备课至深夜的灯光,是她成长中最好的教材。爸爸说“ 站好岗就是负责任 ”,妈妈说“难题就像没解开的绳结,耐着性子总能拆开 。" 这些朴素的道理,被她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做事坚持到底。
王浩泽从小就特别自觉,当别的家长在催促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时,王浩泽却自律得惊人,即使是在除夕之夜,她仍然雷打不动地演算着课外读物上的物理习题或奥数题。堂妹王昊爽回忆起过往,感慨道:“她的毅力让我敬佩,成功是必然的。”学生时代的王浩泽不仅是一位“学霸”,还是运动场上的田径健将,曾经代表学校参加过省级运动会,获得了4×400米冠军等奖项。常年的坚持跑步,为她日后航天员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飞天的消息传遍校园。初中教室的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王浩泽与全班同学大声欢呼声,当 "神舟五号" 飞船进入轨道环绕地球进行第一圈飞行时,她坚信"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在太空常驻。"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二十一年后,自己将成为空间站的 "太空工程师",亲手调试她曾在图纸上画过的设备。
二、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
2008年高考时,王浩泽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在大学实验室里,王浩泽第一次摸到火箭发动机模型时,指尖传来的金属凉意让她心跳加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堂笔记被她标注满了各种推导过程,那些艰深的热力学公式,在她眼里变成了通往太空的密码。如果说杨利伟等航天英雄是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人推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王浩泽的研究则是让英雄们在更安全的生存保障中,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在研究生阶段,王浩泽选择了“等离子体爆震”这一充满挑战和未知的领域。“等离子体爆震” 是一项前沿技术,通过将物质的部分电子剥夺,使其原子及原子团产生由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这种物质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导电性,若应用于航天发动机,能使离子化气体状的燃料在点燃瞬间产生大量热能,对提高发动机性能、燃料利用率以及降低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成为各航天强国竞相研究的新型发动机技术。王浩泽在恩师顾璠的指导下,向这一领域发起挑战。
为了打下牢固基础,顾老师布置了大量晦涩难懂的数学题。面对复杂的方程式和艰难的逻辑推算,时间一长,王浩泽不禁产生厌烦情绪,向导师吐槽道:“以后我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这条路,能不能不做这么难的题?”顾老师的回答让她醍醐灌顶:“我不指望你以后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认真做事的习惯。如果你现在因为不喜欢就不认真去做,以后当你遇到喜欢的事时,也许就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导师的话字字千钧,深深刻在了王浩泽的心里,这也成为她日后做事的准则和理念。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王浩泽进入中国航天动力研究所,从事新型火箭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工作。她带着满满一箱笔记进驻发动机总装车间,这个总是蹲在地上观察零件细节的女工程师,能在一堆金属构件里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王工对工作极其严谨", 同事们常说"她经手的每一个零件,哪怕是细小的螺丝,都被打磨得一丝不苟。"她的卓越才华逐渐显现,后来她设计的某种产品模型,让评审专家反复确认:"这真的出自那个刚毕业的学生之手?"
三、航天员大队的艰苦磨砺
2018年5月,国家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此次选拔有别于以往,旨在选拔一批具备科研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航天员,这也是国家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展作出的长远规划。当时 30 岁的王浩泽正值年富力强,怀揣着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贡献力量的决心,毅然报了名。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严格筛选,王浩泽于2020年9月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且在入选的 7 名航天飞行工程师中,她是唯一的90后女生。入选当日,王浩泽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是幸运的。同时,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祖国需要相结合——为国出征,我更是幸福的。”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紧张的学习和训练随即展开。她一方面要完成上百门的航天课程学习,凭借学霸的实力,在这方面她能应对自如;但另一方面的体能、适应性训练,就要付出诸多努力,迎接挑战。
转椅训练中,当转速达到每分钟30圈时,强烈的眩晕感让王浩泽觉得五脏六腑都在翻腾。汗水模糊视线的瞬间,她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母亲在田埂上弯腰劳作的身影 —— 那个曾在暴雨中抢收庄稼的母亲,早就用行动教会她:遇到难处别退缩,咬着牙总能扛过去。最终她按下暂停键时,计时器显示的坚持时间,比标准线多出了47秒。
在失重水槽训练中,重达 120 公斤的舱外航天服内还要加入0.4个大气压,这使她的行动极为受限,头部在狭小的头盔中难以转动,视野变得狭窄。第一次尝试将直径仅1厘米的接头插进腰际插孔时,厚重的手套让指尖几乎失去任何触感。她只能盯着腕部反光镜调整角度,反复练习,直到不用看就能凭借感觉一口气完成。那段时间她的手指都在脱下航天服后,因脱力微微发颤。"浩泽的护腕上常缠着胶布," 同批航天员记得,"可每次走进训练舱,她的脊背总挺得笔直,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
尽管训练中困难重重,但作为同期训练的唯一女航天员,王浩泽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比男航天员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拼命三娘”。而且,刘洋和王亚平两位前辈也将自己的训练心得和太空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王浩泽,为她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帮助。训练之余,王浩泽在日记中写下激励自己的话语::“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
四、苍穹之上的家国情怀
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王浩泽凭借扎实的积累入选神舟十九号乘组。在指令长蔡旭哲的经验传授下,她与宋令东迅速形成默契,三人组成紧密协作的任务团队。
2024年10月29日的记者见面会上,王浩泽谈及身份转变时,眼神明亮而坚定:“从设计火箭到乘坐火箭,岗位变了,但航天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我带着万千航天人的期盼而来,要当好大家的‘太空使者’。” 她坦诚对空间站的向往:“想亲手守护好我们的‘太空家园’,更想从太空看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神舟十九号与空间站对接后,王浩泽飘至舷窗凝望地球,心中百感交集。在轨183天里,她和队友完成3次出舱活动,创下单次出舱9小时的纪录,精准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顺利开展 6 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圆满完成各项空间科学实验,用行动践行了承诺。
2025年4月30日,返回舱成功着陆,王浩泽抱着太空培育的稻种走出舱门,眼神中依旧带着那份执着与热爱。“从造火箭到飞太空,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对航天事业的忠诚。” 她的故事,恰是中国航天人逐梦星辰的缩影 —— 以初心为引,以奋斗为翼,终能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