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最危险雷区,中国蓝盔用3年创造12条生命通道,挽回多人性命
马里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安全形势复杂、自然环境恶劣、传染疾病肆虐,曾被联合国称为“最危险的任务区”。加奥营地地处冲突各方中间地带,属战略要地。 在加奥以北地区,10支枪以上的武装派别有100多个,已经不是两股力量的交锋,是多方持续不断的冲突。
恐怖分子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使用什么武器和手段突然发起袭击。 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分队长朱昭平说:“为了确保自身安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戒。 ”
维和部队面临的特殊挑战在于,他们必须坚持中立原则,所携带的轻武器主要用于自卫。 而恐怖分子在暗处,维和官兵在明处,他们携带自卫轻武器,恐怖分子却有大量火箭炮、导弹、榴弹炮和炸药。
地理环境同样构成严峻考验,加奥一面靠撒哈拉大沙漠,一面临尼日尔河。 在加奥的联合国维和人员需要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天气干燥炎热,还有沙尘暴袭击,经常在50摄氏度高温下执行任务。
中国维和部队在如此环境下承担着多样化的任务,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包括警卫、工兵、医疗分队等,主要担负战区司令部营区安全保卫、任务区内道路桥梁和营房设施抢修、伤病员救治后护送及卫生防疫等任务。
防卫步兵分队担负警戒巡逻、武装护送等任务。 身在维和超营及周边地区防卫前沿,分队官兵需要全面把握周边态势,应对暴恐袭击,防范武装交火波及,最大限度地守护维和人员安全。
工兵分队以高标准作业赢得尊重和赞誉,初到马里时,沙地上荒芜一片,没有干净水源,没有电力保障。 中国维和工兵顶着高温攻克难关,仅用2周就建起一座设施完备的营地。 10年间,中国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累计平整场地90余万平方米,新建修复板房上千间,装配沙箱超4万个。
医疗分队在马里任务区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年,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组建了马里稳定团东战区唯一一所二级医院,承担起6000多名维和人员的医疗保障任务,并担负着为当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责任。
2020年3月的一个凌晨,5名维和人员遭遇路边炸弹袭击受伤。 收到消息后,分队派装甲救护车前出接收救治伤员,而后在医院同步展开5台手术,连续奋战50多个小时,让伤员全部成功脱离危险。
中国维和部队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直接的武装袭击, 2014年5月,加奥局势不断恶化,就有数百民众手持棍棒、砍刀多次冲击马里稳定团东战区司令部:烧轮胎、投石块、抛火把。 他们企图施压马里稳定团放弃中立,卷入战火。
有时,武装分子甚至因为想要劫持由维和人员护卫的联合国车辆而向他们发动攻击。 维和人员还需要保护平民的安危,这意味着辖区内民众受到冲突影响时,维和人员也要在保护他们的同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中国维和部队在任务区保持着高度的专业素养。 孟加拉国维和部队指挥官艾哈米德感慨地说:“中国军人能出色完成任务,源于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素质。 ”
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包括文职、军人和警察在内的中国维和人员,在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中发挥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
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新建、修复约1.5万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1万多枚,运送各类物资器材超过130万吨,运输总里程1300多万公里;接诊病人20多万人次。
中国维和官兵保持了“零违纪、零遣返”纪录,全部被授予联合国维持和平勋章。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说,中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任务部队中“最专业、效率最高、最训练有素和最守纪律的队伍”。
在黎巴嫩南部的“蓝线”边境,中国扫雷工兵用3年时间开辟出12条安全通道。 在贝鲁特港大爆炸之后,中国维和官兵参与救援重建,每天作业近10个小时,佩戴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维和官兵是救援场上最忙碌的身影。
中国维和部队的存在,正在悄悄改写国际维和的“风险计算公式”。 2019年马里人道救援行动中,最危险的加奥至莫普提段让联合国犯难,因为这里每公里有2.7次武装袭击记录。
中国维和部队主动请缨,用上了“东方智慧”:无人机提前2小时侦察路线,装甲车以“之字形”队形前进,医疗组携带的急救包精确到每个士兵的血型。
截至2025年,中国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维和人员,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在非洲修建全天候机场,第一次在中东实现雷场变良田,第一次在疫区建立移动血库。
中国维和部队创造了维和史上最低的平民伤亡率,培养了2000多名当地医护人员,让“中国蓝盔”成为战乱地区的“安全符号”。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察中国维和营地时说:“当其他国家计算任务风险时,中国军人在计算需要守护的生命;当其他部队选择绕行时,中国车队正在碾平地雷旁的道路。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