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羽绒服被曝雪中飞代工!品牌溢价真的值得花这份钱吗?
最近,网友们又开启了“灵魂拷问模式”——我们掏大几百买件阿迪达斯羽绒服,可穿到身上发现标签上赫然写着“雪中飞代工”。有人直接吐槽“不如直接买雪中飞,何必让阿迪中间赚个品牌溢价?”消息一出,顿时炸开了锅。难道我们买的不是羽绒服,而是胸口那三个白色杠杠?
阿迪达斯对此回应得倒是一本正经,说产品质量是过关的。嗯,这话没毛病,毕竟不管是雪中飞还是阿迪,羽绒服确实都能保暖。但问题是,579块钱买一件填充物蓬松度600+,绒子含量80%的阿迪羽绒服。同样的钱去买雪中飞吧,蓬松度680+,绒子含量90%。品质差异一目了然,谁不心里打鼓呢?这就好比去餐厅吃饭,要了一份“法国大餐”,结果发现不过是从隔壁大排档打包来的,这换你,你能受得了这种“背后故事”吗?
有人可能会跳出来辩白品牌不是单靠质量赚钱的嘛,品牌价值不可低估,阿迪难道不是知名运动大牌吗?有品牌溢价这不是很正常?话说得对,但谁愿意在发现自己买的“高档货”是个“移植货”的时候还保持淡定呢?就好比你买了辆高端跑车,结果有天修车时发现发动机上写着“某国产厂商制造”。能开是能开,但心里就是闹心。
其实,品牌找代工厂生产,这事儿行业内也不算什么大新闻。从苹果的富士康到奢侈品代工,甚至有些耳熟能详的高端美妆品牌,那一个不是大批量交给代工厂完成的?可这些品牌起码会告知消费者生产信息,像苹果还会列出供应链,这种透明化操作让人放心。反观阿迪这次操作,用雪中飞代工羽绒服倒不是不行,可消费者都买完了才知道,你起码提前说一声,这标签能更醒目点吗?至于“门店并不掌握产品是否代工”,这话听着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别问了,问了也白问。
事已至此,阿迪的公关团队恐怕要加班了。毕竟,这件事不仅关系到一个羽绒服的价格,对品牌形象也是深度重击。现代消费者大多理性,买品牌的时候很容易想“我究竟在为啥买单?”如果品牌卖的是情怀和身份,那也得让消费者无条件信服这个“情怀”吧。
这件事的背后也可以让我们再多想想品牌到底是一件商品的加分项还是骗局?我们是否过于迷信那些所谓的国际大牌,却忽略了质量本身?花高价买来的商品,到头来却成了另一品牌的广告代言,这滋味怎一个涩字了得?
最后,还得提个醒买东西的时候,不妨放下对品牌的盲崇,多看看产品细节,多比比参数。毕竟,掏出的每一块钱都是辛苦挣来的,在花之前问自己一句你买的是东西,还是一种心理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