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终决定购买十八万吨大豆,美国却察觉异常:亏损更为惨重
到十月底的时候,中粮集团宣布了将近18万吨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计划,这消息一传开就引起了不少关注。
对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来说,这可算是个喜讯,毕竟几个月前,他们的储存仓都快装不下了,金灿灿的大豆从裂缝里往外涌,堆得像小山一样,可偏偏找不到一位买家。
没等豆农们乐开怀,美国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却扔来了一盆凉水。
10月29号,一份民主党出的报告在华盛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份报告直截了当地说: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美国“吃了亏”。就算中国恢复了一点点大豆采购,美国受到的损失也比预想中的要严重得多,可以说是“伤敌五百,自损千五”。
这18万吨的大豆订单,到底是美国豆农的“救命稻草”,还是揭示他们深层问题的“照妖镜”?
先喜后忧
今年夏天,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大规模仓库里,储存压力实在太大,突发“爆仓”现象。金灿灿的豆子沿着墙壁裂缝喷涌而出,把地面铺成了一条“豆河”,脚都踩不过去。
这段视频一传到社交平台,立刻成了美国豆农难题的“代言人”,评论区全是来自艾奥瓦、明尼苏达等农业州农民的抱怨:“丰收变成灾难”“还不如烂在地头省事。”
自从中国暂停大量采购以后,美国豆农每英亩的亏损已经达到100到150美元,全行业的损失累计超过了数十亿美元。
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因为大豆产业的不景气,该州的失业率已经涨了5%,农机店的生意也缩减了30%,为农场主提供餐饮的那些小餐馆接连关闭。
对特朗普来说,这比经济上的亏损还要更要命——中西部农业州一直是他的票仓,农民们的愤怒正在逐渐动摇他的支持根基。
特朗普曾经试图用补贴来“救场”,可实际上每亩补贴只能抵三分之一的损失,那所谓的“美好前景”根本解决不了眼下的燃眉之急。
更糟糕的是,美国国内的大豆市场已经吃紧,农业部数据显示,到2025年前三季度,美国的大豆库存堆积到了历史新高,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一度跌到近三年来的最低点,有些地方的收购价甚至低于种植成本,出现了“豆贱伤农”的极端局面——农民索性把成熟的大豆翻耕回土地,充当肥料。
虽然中粮集团18万吨的大豆采购订单相比往年同期几千万吨的规模来说不算什么,但作为中美元首会晤前的重要信号,立马就让市场的情绪开始回暖,芝加哥大豆期货当天的走势也从跌势中反弹回来。
特朗普更是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发声,高调宣称“‘中国’将会大规模采购美国农产品”,想把这点小订单吹成自己的“成就”。
还没等特朗普那边的庆祝声音刚刚消散,民主党人的报告就狠狠地扇了他一记耳光。
报告里很直白地说,18万吨的订单只不过是“象征性的采购”,根本帮不上忙,无法弥补美国在这场贸易战里的巨大损失,反倒把美国经济的危机暴露得更加清楚。
这份报告让不少美国人明白了:中方重新启动采购,并不代表美国赢了,而恰恰是美国损失的开端。
大豆一直都是中国用来牵制美国的关键工具,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恢复采购,究竟是什么原因啊?
中方之所以选择重新采购,完全是考虑到自身的实际需求加上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合理考虑。
得先讲清楚的是,中方其实一直没有中断大豆的进口,只是把采购的订单从美国调转到了其他国家罢了。
作为全球头号的大豆买家,中国每年都得进口超过1亿吨的大豆,这些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做豆粕,而豆粕又是养猪、养鸡的主要饲料,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
所以说,中国的大豆进口不能中断,但到底向谁购、购买多少,主动权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
到2025年1到9月的数据就能看出点门道:中国大豆的总进口量达到了8600万吨,比去年同期还多了13%。不过呢,来自美国的份额从去年的35%一下子掉到19.6%,剩下的部分全都由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填补上了。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达到了5160万吨,占整体进口的60%左右,比去年多了22%。
巴西农民一听到商机啊,个个都开始转变思路,把咖啡园和牧场改种大豆。巴西最大的出口港——桑托斯港,天天都忙个不停,装船的吊机臂都没歇过。港口负责人说,中国的订单太火了,我们正在扩建码头,要不然可忙不过来。
今年上半年,巴西大豆的价格猛涨了79.9%,有些批次的到岸价甚至比美国大豆还贵一些。这个局势让咱们中国的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采购方案。
国内自产大豆也在快马加鞭,像黑龙江、吉林这些大豆主产区,今年加大了补贴,推广优质种子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后,大豆的亩产从200斤涨到250斤,效果还挺明显的。
2025年国内自产的大豆产量计划达到1500万吨,比上一年多了大约25%。
尽管现在国产大豆还没有完全能顶替进口的份额,不过自给率从10%升到了15%,这点儿变化可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添了一份不小的保障。
这次重新开始采购美国大豆,属于多元化策略里的一次灵活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补充市场空白,11月至明年1月是巴西大豆上市之前的空档期,国内大豆供应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紧张,买一些美国大豆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缺口;二是回应美方的短期让步,此前美方公开说“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中方用采购订单作出回应,营造了良好的中美经贸氛围,也体现了合作的诚意。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豆本身并没有优势——它的蛋白质和油脂含量本来就比巴西大豆低,大概便宜10%左右,按理说价格应更低一些,但受贸易战影响,目前美豆的价格差不多和巴西大豆持平,缺乏竞争力。
所以,这18万吨的订单更像是一种“试试水”:要是美国能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那些不合理关税,后头或许会有更大规模的采购跟上;要是美国继续挖空心思施加压力,这笔小订单就算到头了。
美国的损失,比想象中严重10倍
特朗普把那18万吨订单当成了“胜利果实”,可是民主党人发表的报告却揭示了残酷的真相: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早就“伤筋动骨”了,损失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严重,还在不断扩大中。
这份报告的重点就是说,特朗普在4月推行的全球关税政策,已经让美国经济陷入了“自伤过度,亏得比别人还多”的局面。
数据显示,美国CPI通胀率从2025年初的下降势头又反弹到了9月的3%,达到自2024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核心商品的价格普遍都在涨。
虽然中国部分恢复了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但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南美国家占据了美国大豆在市场上的份额,难以挽回。
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达到了6370万吨,比去年同期多了2.4%,占总进口的85.2%;而阿根廷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更是猛增了91.5%,反观美国的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两成啦。
更让美国豆农伤心的是,这些在中国市场的失去,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回来的事。
巴西农业部已经说得很清楚了,2025年对华大豆出口大概能达到1.1亿吨,创下了历史新高;阿根廷也在加快港口扩建、提升种植技术,打算长期在中国市场占住脚。
美国大豆协会曾试试打入印度、非洲这些新兴市场,可实际情况是这两个地方的采购量和持续性远远比不上中国,根本没办法弥补缺口。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特朗普政府本打算用关税“遏制中国”,结果却反而让中国的贸易韧性变得更强了。
报告一出来就告诉咱们,中国靠着打通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有效弥补了对美出口的缩减。九月里,中国对非洲的出口猛涨56.4%,对东盟的出口也升了18.2%。反观美国,因关税政策失去了一大块中国市场,两个差距真是挺明显的。
美国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愈发激烈。
民主党跟农业州的共和党人搭伙儿,联手施加压力,要求特朗普政府取消那些不合理的关税措施。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显得挺模糊,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只提到要降低芬太尼相关产品的关税,至于大豆的关税问题却没提一句,这让市场对以后情况能不能顺利推进产生了不少疑问。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国已经占据了主动,这背后的底气呢,实际上来源于多年来打造的多元化战略布局。
关于大豆进口,中国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个以南美为主要来源,同时其他国家作为补充的稳定格局。
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不光产量高,而且运输路线也相当成熟,像桑托斯港、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这些港口,都在为中国订单做优化服务,比如开设“中国专列”、简化清关手续啥的。
这会儿,中国还在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加大农业合作力度,俄罗斯远东那边的大豆基地已经开始出货了,虽说规模不大,但也算是分散风险的一种办法。
相比之下,美国的短板也逐渐凸显出来。
美国的大豆出口一直靠着中国市场撑着呢,中国曾经占到他们大豆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可关税战一搞,订单都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就像是“无米之炊”一样陷入了困境。
再说,美国的农业产业链挺单薄,化肥、农机这些东西都得靠进口,关税一提高,生产成本也跟着涨,导致“农业受挫、工业萎缩”双重受损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接下来几个月,随着中粮集团的采购大豆逐步抵达,以及中美元首会晤的推动,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或许会迎来一段短暂的稳定期。
不过,眼下这场较量还远没有定局,美国还不会轻易放弃压制中国的战略布局,而中国也会持续加强粮食安全的防线,以及提升贸易的韧劲。
中方的立场一贯很清楚: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路子,试图用极限施压让中国妥协,根本行不通;只有遵循中国的规矩,尊重彼此的核心权益,中美贸易才能重新走上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