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泰基金调研揭秘荣昌生物有哪些被低估的潜力?
创新医疗,基金调研的真正价值
关于医药创新,大家总是有共识,生命健康这件事,谁都不能忽视,我们总觉得,新药研发离自己很远,背后的“调研逻辑”,影响的不只是医生和科学家,甚至也牵动了每个人的钱包和人生选择,尤其是,现在投资和医疗、科技、社会发展、都紧密关联,我要说一个新的观点基金调研不是简单跟踪财务数据,更是在筛选社会创新的脉搏。
那,为什么这样说呢,不少投资者只看业绩数字,荣昌生物前三季度收入17.2亿元,然后同比增长42.3%,数字好像很亮眼,光靠增长率看企业,其实很容易被表象迷惑,特别是,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巨大,亏损、毛利率波动,本身就是常态,这时,机构调研就变成了“识别真正创新和价值”的关键枢纽。这一次九泰基金调研荣昌生物,除了简单的合同数据,还看到了RC18中国IgN、SS新药获得上市受理,RC48 UC联合疗法在国际会议展出,说明企业不仅在赚钱,还有能力推动全球医学进步。由此可见,机构调研本质更像是在判断一家企业能否持续创新,而不是单纯算经济账,这点,直接影响到社会效率。
回头说九泰基金吧,成立不过十年,目前公募资产管理规模约11.75亿元,排名不算靠前,量化新兴产业基金在一年内增长高达38.56%,其实说明,即使小型基金,倘若掌握独特调研视角和方法,也能跑赢大盘,而不是简单依赖资产规模,这跟当前很多创业公司、创新团队相似,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要发现了行业潜力和新赛道,就可能反超巨头。事实上,全球基金管理行业,都在向“深度调研”倾斜,据Morningstar2023年数据,美国主动型管理基金经理,每月平均拜访的上市企业超过30家,不只是走马观花,更用现场、电话、论文、专利、临床报告等多维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调研的质量,比信息数量更重要。
有些人会疑惑,调研结果离我们普通人真的有影响吗,影响很大,因为,机构不仅决定资金流向,而且影响政策与行业生态。据《经济学人》2022年报道,中国的医药创新指数,过去五年提升了46%,其中,投资机构和基金的调研选题占到新药研发项目的41%,这就意味着,资金和专业判断联动,可以间接改变公司研发方向,比如支持罕见病、免疫治疗,而不是只集中在同质化仿制药。,很多被机构关注的企业,通过资本助力,推向国际标准舞台,荣昌生物新药的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ESMO》等国际大会发表,既展示了中国创新力,也推动了全球医学标准更新,综上,基金调研链条影响了患者、医生、政策、全球产业和我们每个人。
接着再说调研背后的科学逻辑,调研不只是问财务,更要问战略,问数据的真实性,问技术来源。九泰基金关注荣昌生物账面现金及理财约14.5亿元,这不仅是流动性的保障,更意味着公司能否撑过下一轮临床试验的巨大资金消耗,而研发费用同比下降,销售费用率环比下降,让人看到企业对创新成本的管控能力,很多医药公司初期靠风投烧钱,等产品上市,又要重新调整商业模式,能否持续创新,跟调研战略息息相关。而一个典型案例是国际巨头Moderna,疫情前亏损数年,机构持续跟踪其mRNA技术前景,疫苗上市使公司市值暴增,带来全行业革命,调研不仅是发现风险,更是推动机会。
行业挑战也很明显。医药创新失败率高,投入周期长,据Pharma Intelligence 2022年行业白皮书显示,全球新药研发的临床失败率高达87%,平均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到上市,至少要8-10年,而且耗资超过10亿美元,这样超长投入、极大风险,就要求基金不仅要有前瞻视角,还要形成流程化调研体系,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只看当前数字,荣昌生物第三季度亏损1.01亿元,累计亏损5.5亿元,同比减亏48.6%,很多人看到亏损就退缩,但机构会分析亏损来源、未来现金流、临床其余数据、市场格局,然后给出综合判断,这一套系统思维,比个人投资者强得多。
从长远调研的“社会价值”还在于,激励真正有潜力的创新者,让资源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价值。在美国医药行业,正是机构调研推动了胰岛素、PD-1抗癌药的突破落地,据NIH统计,2000-2020年,70%的主流新药都有基金调研和资本参与。中国也正逐步建立这套机制,荣昌生物的联合疗法入选国际口头报告和壁报,就是本土创新逐步获认可的例证,决策背后的调研,影响的是时代创新的走向。
最后,既然调研这么重要,我们是不是也该问问未来调研会不会进一步改变行业格局,数据驱动、AI算法、全球医疗网络,能否提升调研效率,甚至影响医生、患者、投资、监管四方的互动呢?又或者,我们普通人有机会如何参与这场“创新发现”呢?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开放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