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00元吃饭不让拍视频,还拒接10岁以下儿童!餐厅规定侵权不?
在上海,一家网红餐厅最近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议焦点。一位消费者满心期待地提前预约了这家餐厅的座位,支付定金后,便憧憬着一场美妙的用餐体验。
用餐当天,这位消费者在厨师烹饪时,顺手拿出手机拍摄了一条短短6秒的视频。可没想到,刚拍完,手机上就立刻收到了餐厅工作人员发来的微信提醒,告知餐厅内只允许拍照,禁止拍摄视频。 更让消费者感到不适的是,用餐过程中,身后始终站着两名服务员,那种被时刻“紧盯”的感觉,仿佛自己在被 “偷窥” 一般,即便这顿饭花费了 3621元,可整体用餐体验却糟糕透顶。
除此之外,这家餐厅的用餐提醒细则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长达350多字的用餐提醒里,不仅明确禁止录像, 还规定不提供打包服务,甚至不接待10周岁及以下儿童。
面对如此特殊的规定,众多网友纷纷发表看法,有人认为餐厅有自主经营的权利,设置规则无可厚非;也有人觉得这些规定限制过多,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当现代快报记者于7月10日试图联系这家餐厅,想要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却遭到了餐厅的拒绝采访。
这家沪上网红餐厅的特别规定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而这些规定,又是否真的合理合法呢?这场关于用餐规则的争议,又将走向何方?
在上海餐饮圈,“网红餐厅” 常和 “谜之操作” 绑定。要是单拎出 “上海 + 网红”“上海 + 餐厅” 这类组合,还能嘴硬说老板轴、死磕奇葩规则;但要是 “上海 + 网红 + 餐厅” 同时叠 buff,基本可以盖章炒作剧本 —— 先靠争议规则赚一波流量快钱,等热度套现差不多了,麻溜找接盘侠甩手跑路,主打一个割完就撤的快节奏玩法。
想要把餐厅开成网红店需要几步?
三。
第一步:先让餐厅落地开张。管它是中式家常菜、西式料理,还是东南亚咖喱风味,先把店支棱起来再说。
第二步:搞“网红专属”装修与奇葩规则
装修得精准拿捏年轻人的潮流审美和拍照刚需!要么走清新治愈风,把店里捯饬成 “ins 风打卡圣地”;要么玩浮夸炸裂风,搞出一堆超出常理的设计,让人看了忍不住惊呼 “这也行” 。
更关键的是 定几条 “奇葩到出圈” 的规则 !越让人摸不着头脑、越容易引发争议越好,最好搞到大家都分不清是真轴还是反向炒作。毕竟只要能靠争议冲上热搜,流量和热度就稳赚不赔,这波 “话题营销” 直接拉满!
第三步:坐等“流量冤种”上门(划掉,是顾客啦)
走完前两步,剩下的就是躺着等 “好奇心爆棚” 的顾客上门。甭管是被奇葩规则吸引,还是冲着打卡装修来的,只要人进店,流量就变现咯~
就我踩过的网红店雷来说,味道大多 “普普通通” ,说不上多惊艳,但也不至于难吃到吐。上海这家餐厅更是把 “网红套路” 贴脸上了——禁止拍视频、10 岁以下儿童不让进,明摆着 人为制造 “稀缺性” ,用争议话题当 “引流钩子” 。毕竟 “人无我有” ,就是网红店最核心的揽客逻辑!
“人无我有” 的争议操作,哪怕被骂到狗血淋头,商家也甘之如饴——毕竟黑红也是红,骂声里藏着的流量,可比夸出来的值钱多了 。为了出名,底线?可以先往下压一压。
只要靠争议火了,就有人抱着 “猎奇打卡” 的心态买单。甭管骂声多凶,“去看看有多离谱” 的心态,足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等热度起来,再把客单价拉高。就算来的人少,靠高价也能赚翻。更绝的是 “三个月割韭菜” 套路 :趁着流量巅峰,把店高价转手,转让费再狠赚一笔,“一鱼两吃” 玩得溜到飞起,这几乎成了网红店的 “财富密码” 。
上海这家网红餐厅,显然已经把这套 “黑红变现” 玩明白了——被争议推上热搜,流量到手、眼球吸饱,商家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
这家餐厅进门先甩7条、350多字的用餐须知,妥妥拿“规则大网”筛客户!
细看条款简直窒息:用餐时长、开餐时间全由餐厅说了算,翻译成人话就是“让你吃你才能吃,叫你吃完就得滚蛋” 。更绝的是500元/人定金,72小时内取消还不退,只能“顺延”下次预约——这哪是吃饭,分明是花钱买“被规训”的体验,敢去吃的人,必须送一句“勇士请受我一拜”!
还有这些操作:谢绝自带酒水、不打包;禁拍视频/直播,禁打电话/外放;10岁以下儿童、宠物、香水统统拒之门外……虽说禁宠物、怼直播也算餐饮圈常见操作,但把这么多“爹味规则”堆一起,吃顿饭像在完成“服从性测试”,到底是高端仪式感,还是割韭菜新套路?
“餐厅不接待十周岁及以下儿童”——这行字,瞬间让人联想到百年前那些扎眼的“特殊标识”,膈应感拉满!
乍看像违法,实则被商家钻了空子:我国暂无全国性法律强制餐厅必须接纳儿童,《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只是要求公共场所给孩子配安全设施。但!如果餐厅拿不出“环境会伤害儿童健康”这类合理理由,单纯因“儿童身份”拒客,就可能涉嫌歧视,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的公平交易权 。
维权难?咱换思路!与其较劲打官司,不如直接用脚投票——不惯着这种“爹味规则”,不去消费就是最狠的反击!
说到底,网红餐厅靠奇葩规则筛客,本质是场“愿打愿挨”的市场博弈。觉得膈应的人自然绕道,买账的人也拦不住。只能说商家营销玩得“特立独行”,但消费者也握有终极武器:不爱吃,咱就走,让“奇葩规则”自娱自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