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助力贵州发展,遵义晋升交通枢纽,为何偏偏选它?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遵义要打造成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我挺好奇的。你知道的,咱们国家西南地区山多,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但遵义这地方,夹在贵阳和重庆两大城市中间,往黔东南、六盘水、毕节那边去也挺方便,地理位置确实有点“卡喉咙”的意思,天生就是做交通节点的料。
前两年我去过一次遵义,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会议遗址,而是它的机场——新舟机场。当时是2018年吧,感觉机场不算特别大,但挺新的。后来查了下,它2014年才正式启用,发展是真快。有朋友在机场工作,闲聊时提过一句,说2022年那会儿,吞吐量好像冲到了150万人次左右,这增长速度,放在西南地区的支线机场里算相当亮眼了。
铁路这块变化更大。我记得当时主要的火车站还是遵义站(老火车站)。后来看到新闻说建了遵义北站,据说是专跑高铁的,2014年开通的。朋友说2021年那会儿,北站的旅客量就已经突破220万了。我当时还想,这么个小城,高铁能有这么多人?结果去年又听说新建了个遵义西站,好家伙,这下三个站加起来,一年的旅客吞吐量据说奔着700万人次去了!这数字,让不少老牌地级市都眼红吧?
公路就更不用说了。那次去,体验了一把织遵高速和贵毕高速,以前盘山公路要开大半天,现在高速通了,嗖嗖地就到了周边县市。听说路网还在不断完善,感觉整个黔北甚至川南、滇东北的联系都被它拉近了。这种织网式的建设,才是“枢纽”真正的底气所在。
不过话说回来,光靠交通“硬”起来还不够,遵义能撑起全国枢纽的名头,经济“里子”也得够厚实。我有个远房亲戚就在那边的航天相关单位工作,聊天时他总带着点自豪。确实,遵义的航天航空产业底子,在贵州甚至全国都排得上号,从研发到制造,产业链条完整得很,是真正的“国家队”选手。装备制造也不含糊,在新蒲新区那片转悠,能看到不少现代化的工厂,像瑞安制药那样的企业,大楼就透着实力。
农业这块挺有意思。那次去郊区,看到不少挂着“绿色”、“有机”牌子的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朋友介绍说,遵义抓准了国家搞绿色示范区的机会,农产品加工业起来了,还吸引了一些做欧盟标准认证的企业,东西不仅在国内卖,还走出国门了。想想也是,守着黔北的好山好水好气候,不做绿色食品才可惜。
当然,说到遵义,绕不开的就是它的红色旅游。去遵义会议会址参观,站在那个小楼里,听着讲解员还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力量。很多单位组织学习、年轻人搞团建,都爱往这儿跑。政府也挺会经营,门票优惠、设施升级、活动策划,把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比如赤水丹霞、茅台镇)打包推出,吸引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红色名片”带来的客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支撑。我那次去茅台镇,人山人海,买瓶酒都得排队,旅游带动消费的能量可见一斑。
至于教育的底子,更是让人意外。以前只知道贵州大学在贵阳,没想到遵义本地就有三十多所高校!像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全国中医药领域都挺有名气。还有那些附属医院,比如贵医附院,不仅是看病的好地方,更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朋友说他家孩子就在本地读大学,学航天相关专业,实习机会多得很。想想看,几万大学生在这里埋头苦读,几千科研人员在这里搞研究,这种智力资源,对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城市来说,简直是宝藏,源源不断地给本地经济输血充电。
所以啊,回头想想,国家点将遵义建设全国综合枢纽,真不是一时兴起。它占着西南要冲的位置,这些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机场、高铁、高速网都铺开了,骨架搭得又快又好。更关键的是,它自身的血肉也足够丰满——深厚的航天军工底子支撑着高端制造,绿色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山水资源吸引着八方游客,扎实的高校和科研力量持续输出人才和技术。这些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说实话,看到这样一个有历史、有风景、有产业、有活力的城市,正在交通的牵引下加速奔跑,我对它成为真正的西南综合交通枢纽,还是挺有信心的。也许下次再去,又能看到它崭新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