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边拉中国投资,一边防着咱们?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印度一边拉中国投资,一边防着咱们?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刷到条印媒新闻挺有意思——《小岛西岸来信》喊话"欢迎北方邻居到印度投资"。可您细品品,这话里话外的味儿不对。就像请人吃饭,菜刚端上桌就先声明"这桌子我可擦过三遍",生怕客人碰脏了似的。
最近两年印度对华态度挺微妙。一方面盯着中国市场,去年印度手机市场中国品牌占比还不到2%,可中国供应链企业要是能在印设厂,光物流成本就能降三成;另一方面又变着法儿设门槛。去年底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局突然收紧电子组件进口许可,直接导致三家中国电子代工厂的组装线卡在海关三个月。更别说前几年那波针对中国APP的审查,说是"数据安全",结果倒下的90%都是工具类应用——这操作像极了菜市场大妈挑菜,专挑看着水灵的捏。
要说印度为啥这么拧巴?得先看他们心里那本账。这些年印度喊"印度制造"喊得响,可实际效果呢?世界银行数据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16%跌到2023年的13%。为啥?产业链缺胳膊少腿啊。就拿手机制造来说,印度能做外壳组装,可芯片封装、精密模具这些上游环节,90%还得靠中国、韩国供货。可印度偏不想承认这点,总觉得"我开放市场是给你面子",却忘了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光是解决就业就能每年多养30万人。
再看国际大环境。中美欧这些年有个默契——没人真心想让印度把上游产业做起来。美国搞《芯片与科学法案》,把最先进的芯片制造锁在美日韩;欧盟推《关键原材料法案》,把锂、钴这些资源攥得死死的。为啥?上游产业才是利润大头,谁愿意把"造蛋糕"的手艺教给别人?印度以为自己能捡漏,可现实是,就算中国企业在印建厂,核心技术也不会往外掏。就像教人包饺子,你能教他揉面擀皮,但调馅儿的秘方,门儿都没有。
去年有个在印度做了五年建材生意的中国老板跟我聊过:"现在印度招商像相亲,嘴上说'不计较家境',看户口本时比谁都细。"他工厂招的本地工人,培训三个月能独立操作机器的不到10%,反倒是离职率年年涨——年轻人觉得"给中国企业打工没面子"。您说这是不是一股子"端着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劲儿?
其实做生意讲究的是你情我愿。中国企业在印度投钱建厂,带去技术、经验和市场,印度要是真想发展,就该把心思放在改善营商环境、培养产业工人上。要是总想着"我给你机会是恩赐",那就算把工厂建起来,也长久不了。
就像咱老话说得好:"互相搭把手,日子才会甜。"合作这事儿,最怕的就是一头热一头冷。印度要是真想和中国在经贸上走得远,先把那股子莫名的优越感收一收,把"欢迎投资"的话落到实处——毕竟,市场是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23年印度经济简报》、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局2023年进口许可数据、路透社2024年印度中资企业采访报道)
经典语句:合作的真谛不在谁施舍谁,而在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