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大工程!京港澳高速全部桥梁拆除引热议
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狂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哪个项目都像是一个个“荣誉徽章”。不过,到了2024年6月30日早上,湖北传出了几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天空中还冲起了五朵“蘑菇云”般的浓烟。
你得知道,这可不是军事演习,也不是灾难现场,而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一场空前的大规模爆破拆除行动。
在京港澳高速湖北段,56座桥梁上跨和27座跨线门架同步展开了精准爆破,场面真是震撼人心,网上也引发了不少热议。
不少网友都在疑问,毕竟京港澳高速作为我国南北的重要命脉,为什么还要动用爆破的办法重新建造呢?
京港澳高速56座桥梁全拆
京港澳高速,这条路连接京城和港澳区域,贯穿八个省市,是咱们国家的主要干线高速公路之一,自开通以来,变成了全国最拥挤的一条高速路。
湖北段作为这条高速的关键部分,每天车流量高达16万辆,远远超过当初的设计标准。这次拆除计划在2024年中启动,绝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鄂豫界到军山段改扩建工程的重要一环。
这段全长157.79公里的线路上,调集了超过3000台机械设备,施工和管理人员也超过了5400人。目标非常明确:一次性拆除56座跨越路面的天桥和27座门架,尽可能减少封路次数,减少对交通的长时间影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些桥可不是想拆就能拆的,部分天桥结构挺复杂,位置又比较高,地势还挺陡,靠传统的机械拆除方式效率低,还挺危险。
正因为这样,项目方才决定用爆破方法搞定,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爆破手段。
为了确保准确可控,湖北交投特别邀请了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队组建课题组,依靠江汉大学的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武汉爆破有限公司,反复进行推演和模拟,最后才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大悟县的五桥同爆。
在一个小时之内,五座桥按照事先安排的顺序逐一爆破塌落,使用了600千克的药量、2000发雷管和1800个炮孔,全部采用梅花形布置的方法,集中布置在拱肋、桥面等关键受力位置。
为了避免飞石和冲击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团队特意安排了三层防护措施,涵盖覆盖、近体和桥面防护系统同时启动。这一安排效果不错,桥体整体塌落得很规整,不但没有损伤到下面的高速公路,也没有对周围环境带来明显的影响。
这种细致的爆破技术,比起传统机械拆除,效率提高了不少,达到了40%以上;比普通爆破快了大约20%,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在拆桥方面最先进的操作了。
但因为规模宏大、桥型丰富、环境又很复杂,湖北此次操作几乎没有前例可以借鉴,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技术大考验。可是,明明好好的桥为什么要拆掉呢?
为什么要拆除?
可能有人会觉得疑惑,这些桥不是还挺稳的吗,怎么突然就要拆掉呢?
实则,这并不算白费,反倒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京港澳高速在湖北段已经开通22年了,起初是按照双向四车道来规划的,可如今每天平均有16万车次,早就超出了当时的承载能力。
尤其在一些关键点,堵车已变得随处可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跟着增加。这就像一条原本宽大的河道忽然变窄,水流变得急促,通行自然不顺畅。
再说,那些早修的桥线,标准其实挺低的,现在看宽度和承重都跟不上这么多车、重货的需求。有的桥甚至变成了路上的“堵点”,拖慢了整个路段的通畅程度。
要是真的只靠修修补补,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难题。于是,“四改八”就成了必走的路。但是要扩建,先得为新车道腾点空间。
因为跨度和高度的限制,天桥上跨的部分难以直接利用,通常得拆掉再重新建一座符合新标准的结构。而门架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比分批施工、反复封路,不如集中大家的力量,一次性搞定拆除,这也是这次大规模爆破背后的深层原因。
要说的话,这次拆除可不是一炮而就的。像孝昌互通那段桥,因为结构有点特别,改用机械破碎方式拆,12台破碎锤联合作业,效率依旧杠杠的,搞得挺顺利的。
项目还借助北斗卫星、无人机以及实时影像,打造了一个智慧调度系统,确保每座桥都有专属方案,整个过程都可以掌控、看到、追溯。从决策到执行,充分展示了中国基建现在推崇的细致化、智能化理念。
这样一来,所有的投入都是为了未来能获取更大的受益。至于爆破拆除完毕后,京港澳高速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升级变化呢?
重建与新生
拆掉老旧桥梁,主要是为了让扩建工程顺利进行。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的改扩建,总长157.79公里,投资超过210亿元,算是湖北省百千万劳动竞赛里的重点项目,预计到2025年就能全线通车了。
将原本的双向四车道扩展到八车道,路基宽度也同步加宽,有的路段车道宽甚至达到8.5米,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和驾乘的舒适感。
等项目一完工,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的设计通行能力能翻好几倍,交通拥堵问题也会得到明显缓解。这一改进还能为沿线的城市经济圈和物流走廊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不光这样,这次扩建还特别重视智慧交通和绿色施工,打造一个“一中心五分指”的指挥调度系统,利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头和卫星信号,对全线的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指挥。
在交通安排上,施工团队在耒宜段的改建过程中布置了21个导向点、4个分流点和10个管制点,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出行的干扰。
挺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试点了新工艺,比如用新泽西护栏的智能生产线来制造临时隔离墩,这样一来,施工安全和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这些都是展示中国基建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表现,从传统施工逐渐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再往远处看,不难明白,这样的投入和努力,实际上是在为更宏伟的未来蓝图铺设基础。
可以想象,等全线贯通之后,京港澳高速就会变成中国南北方向真正意义上的黄金通道。物流的速度和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变得更加紧密。
就像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要想富,先修路”,高速公路的不断改善,正好印证了这句话的道理。回想一下,到2021年,中国高速公路累计通车长度已经达到16万公里,稳居全球第一名。
从无到有,再到越做越好,京港澳高速的这次焕新换代,正好是中国基础建设持续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不只展示了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未来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
京港澳高速56座桥梁的爆破拆除,说起来像是一场令人惊叹的技术秀,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经过细致安排的交通优化大戏。
它反映出不断增加的通行需求,展现的是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交通前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而京港澳高速的拓建改造,正好是这一变革中的重要标志。
说起来,在整个项目推动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那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的粗率做法,而是采用科研带头、细致管理、多方合作的全新建设方式。
或许将来,当我们在崭新的八车道京港澳高速上行驶时,很少有人会想到那些已经拆掉的桥梁。不过,也正是这些舍得,换来了更加宽敞平整的道路,让出行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交通就像一个国家的血脉,不断地改进和升级,是保持发展动力的核心所在。京港澳的重建工程,再次证明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强大实力和超前规划能力。
主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