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掌门人亲赴大连,一场军工内循环悄然启动!
中国船舶集团的掌门人徐鹏,亲自去了趟大连理工大学。
这事不寻常。
一家手握航母、万吨大驱、深海钻井平台的超级央企,它的最高负责人,为什么要去一所大学,进行一次看似常规的“校企合作”座谈?新闻通稿里的措辞,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稳:“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但拨开这些外交辞令,背后真正的“靶子”已经非常清晰:一场旨在彻底摆脱外部技术钳制的“军工内循环”正在加速闭环。
先看棋盘上的两个点。
一个是中国船舶集团(CSSC),这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造船厂。它是中国挺进深蓝的肌肉和骨骼,是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深海一号”的能源钻探,再到远洋运输的巨型货轮,每一件“国之重器”的背后,都站着这个庞然大物。徐鹏作为掌门人,他思考的早已不是单个订单的盈亏,而是整个国家海洋战略的装备保障,尤其是在一个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里,如何确保这身“肌肉和骨骼”能持续、自主地强壮起来。
另一个点,是大连理工大学(DUT)。这所学校在中国工业版图上的地位,堪称“工程师的摇篮”。尤其在船舶、机械、材料、力学等领域,它为中国军工和重工体系输送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才。可以说,中船集团船坞里那些跳动的焊接火花,很多都源自大工课堂里的方程式和图纸。
过去,这两者的关系更像是“上游”与“下游”。大学负责培养人才,企业负责吸收和使用。这种模式在和平发展时期效率很高,但在今天,情况变了。
真正的变量,来自外部的压力。当“卡脖子”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芯片到软件,再到高端材料和特种工艺,任何一个环节的“断供”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停摆。过去那种“全球采购、集成创新”的模式,根基正在动摇。
徐鹏这次亲自带队前往大连,要解决的,正是这个根本性的焦虑。
会议上的话术很有意思。项昌乐书记说,要“系统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贾振元校长说,要“建立校企融合新机制、共建发展共同体”。徐鹏董事长则回应,要构建“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战略协作关系”。
翻译一下这些措辞的潜台词:
“一体化”和“共同体”,意味着双方不再是甲乙方,不再是简单的招聘与应聘关系。而是要把中船集团未来的技术难题,直接变成大工实验室里的研究课题;把船坞里遇到的工艺瓶颈,直接转化为博士生们的毕业论文;甚至,中船的工程师可以回到大学当老师,大学的教授也可以直接进驻船厂的总装车间。
这是一种深度的捆绑。企业不再是单纯地“等”人才,而是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定制”人才。学校也不再是闭门搞科研,而是让科研方向精准对标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
这盘棋的真正目的,是打造一个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人才-科技”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前沿的技术攻关,再到最高端的人才培养,所有环节都实现国产化、内部化。
这就像一支军队,不仅要有能打仗的士兵,还要有自己的兵工厂、军校和后勤基地,形成一套完整且不受外界干扰的作战体系。
所以,徐鹏的这次大连之行,远非一次礼节性的拜访。这是一次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对表,是国家队在面对外部封锁时,选择向内挖潜,重塑自身造血能力的明确信号。
这套“军工内循环”模式一旦跑通,意味着从设计图纸上的一个灵感,到大洋上的一艘万吨巨轮,整个链条的核心环节,都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