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涌入日本超九十万,买森林农田,引当地担忧
嘿,哥们儿,来,坐。
咱俩今儿聊个邪门的事儿。
北海道,你一听这名儿,脑子里是啥?是岩井俊二的《情书》,是漫天大雪,是白色恋人巧克力,还是温泉里泡着澡的猴儿?反正,怎么都跟“黑龙江省北海道分道”这种烂梗扯不上关系吧?
你猜怎么着,这烂梗,快成现实了。
最近日本那边炸了锅,说北海道快被中国人买空了。滑雪场边上,水源地旁边,瞅着风景好的地方,插的牌子上写着咱都看不懂的日文,但背后站着的老板,一开口可能就是一口嘎嘣脆的东北话。
这事儿,就这么魔幻。
日本官方刚出了个数据,到今年年中,在日本的中国人,正式突破90万大关。朋友,90万什么概念?这不是去旅个游,这是差不多把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直接给平移过去了。而且这增长速度,跟打了鸡血似的,照这架势,明年破百万,板上钉钉。
你可能会说,嗨,不就是人多了点嘛,全球化嘛。
不,这事儿要是这么简单,我就不拉着你在这儿费唾沫了。
关键在哪儿呢?在于这90万浩浩荡荡的大军,不是去打酱油的。他们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日本社会的毛细血管里。从东京大学实验室里戴着厚眼镜算数据的博士,到关东工厂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从新宿高级写字楼里指点江山的金融精英,到池袋街角那家你深夜饿了能来碗热乎乎兰州拉面的小馆子老板。
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哪儿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以前我们总觉得,去日本的,要么是苦哈哈地刷盘子,要么是家里有矿的富二代。现在,这谱系可就复杂了。服务业,那不用说,简直是咱们同胞的天下,撑起了日本服务业60%的半边天。制造业、建筑业,那些日本年轻人嫌苦嫌累不愿干的活儿,谁去填坑?还是咱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金字塔尖。日本那个什么“管理和行政”类的高端签证,一半以上,你没听错,是一半以上,被中国人给包圆儿了。这帮人,要么是IT大牛,要么是金融鬼才,月薪四五十万日元,折成人民币两三万,在日本那地界儿,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这就构成了一幅特别拧巴的画面:一边是日本社会老龄化,缺人缺到政府抓耳挠腮,恨不得把退休的老头老太太都拉回岗位;另一边,是一波又一波精明、能干、还特能吃苦的中国人,像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涌了过去。
一个需要输血,一个急着放血。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可挨打的那个,现在觉得有点疼了。疼在哪儿?就疼在北海道。
这帮揣着热钱的中国老铁,跟饿了三天的狼看见羊群似的,扑向了北海道的土地。为啥是北海道?你想想,那地方天高地阔,风景如画,雪是顶级的,水是干净的,关键是,跟东京大阪比,地价便宜得跟白捡一样。
于是,滑雪场周边的林地,买!能看见羊蹄山的山景房,买!甚至连农田和水源地,也照单全收!
你别小看这购买力。有个数据说,外资买日本农地,一年翻了一倍,咱中国人就占了不少。有个叫宜得利的公司,卖给中国老板一块地,面积跟日本一个叫“静冈县”的地方差不多大。我靠,这是买地吗?这简直是在玩现实版的《我的世界》啊!
这下,日本本地人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家乡的地价,坐着火箭往上蹿。富良野那地方,一年涨了三成多。本地人是高兴,手里的破房子突然值钱了,卖了房,拿了一大笔钱,开开心心搬去别处养老。可留下的是什么?是一片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和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家乡。
更让他们害怕的,是那种“被占领”的感觉。有个中国老板,在俱知安町买了片森林,二话不说,直接推土机开进去滥砍滥伐,把当地人吓得够呛。还有个地方,政府批准要盖30栋“外国人公寓”,能住上千人,这消息一出,日本网上直接就炸了,说这是要建“中国村”啊,以后这地方归谁管都不知道了。
这种恐慌,你能理解吗?
其实特别能。这就好比你家小区,本来邻里邻居都认识,突然有一天,呼啦啦来了一帮外人,把小区一半的房子都买下来了,天天开着豪车进进出出,说话你听不懂,生活习惯也跟你不一样,还动不动就把小区的花园给铲了说要盖个游泳池。
换你,你慌不慌?
但这事儿,你还真不能全怪咱们同胞。
咱们这边的人为啥这么热衷于往外跑,去日本买地?这背后,其实是两种焦虑的对撞。
咱们的焦虑,是兜里的钱越来越毛,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你说在国内,你有点钱,你能干啥?投股市?那跟直接送人头没啥区别。投楼市?你看看现在这光景。做实业?更是九死一生。钱放在银行里,眼瞅着一天天缩水。
这时候,你看到隔壁日本,土地是私有的,永久产权,买了就是你的,你儿子孙子都能继承。社会稳定,环境干净,医疗教育水平也高。而且,日元汇率还跌得跟狗一样,买啥都觉得便宜。
这诱惑,谁顶得住?
这不叫投资,这叫避险。是在为自己和下一代,找一个确定性的锚。
而日本那边的焦虑呢?是国家一天天在变老,活力一天天在流失。年轻人不生孩子,劳动力断崖式下跌,经济常年一潭死水。他们急需外部的资金和人力来刺激一下,不然整个国家就要像个没电的机器人一样,慢慢停摆了。
所以,你看,这根本就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一场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只不过,在这场交易里,日本政府犯了个巨大的错误。他们低估了资本的力量,也高估了自己社会的承受能力。
日本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说得极端点,连富士山顶那块地,都是属于一个私人神社的。这种制度在他们那种单一民族、高信任度的社会里,运行了几百年没出问题。可一旦面对外部汹涌而来的、逻辑完全不同的资本,它就显得漏洞百出。
老头老太太嫌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山林麻烦,维修费还高,干脆低价卖掉。中国买家嗅着味儿就来了,合同一签,钱一付,这块地就姓中了。你想在上面盖别墅也好,搞太阳能发电也罢,只要不违反当地大的规划,地方政府根本管不着。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他们打开了大门,却没有准备好一个足够结实的“玄关”。
现在,日本人开始亡羊补牢了。国会开始审议新的外资法案,北海道政府也开始搞新规,想在敏感区域限制购买。
可这玩意儿,说实话,有点晚了。
这就好比大坝已经裂了个口子,洪水都灌进来了,你才想起来拿着几块木板去堵。能有点用,但大势已去。那90万已经扎下根的中国人,以及后面源源不断想要涌入的人,形成的力量,不是几条法规就能轻易挡住的。
说到这儿,我心里其实挺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看到同胞有钱了,能在国外扬眉吐气,买买买,心里有点小骄傲。这说明咱们国家确实发展了,老百姓手里有余粮了。
但另一方面,看到这种近乎“掠夺式”的购买,以及它引发的当地社会的对立和恐慌,我又觉得有点不是滋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内部多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么多人,宁愿背井离乡,也要把资产转移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异国他乡?
这股风潮,最终会把北海道,甚至整个日本,带向何方?没人知道。
也许,几十年后,我们的孩子去北海道滑雪,会惊奇地发现,那里的度假村老板、滑雪教练、餐厅服务员,全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那时的北海道,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国际旅游胜地”,还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飞地”?
这答案,只能交给时间了。
反正这盘棋,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两个隔海相望、几千年来一直在相爱相杀的邻居,以一种谁也没想到的方式,开始了新一轮的深度捆绑。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