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股份业绩高增背后:支架主业承压,光储转型胜算几何?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下,光伏产业链企业普遍迎来估值重构与业务扩张的双重机遇。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光伏支架制造商,清源股份(603628.SH)凭借在澳大利亚市场的长期深耕,构建了覆盖分布式与集中式场景的产品体系,并逐步向光伏电站投资及储能领域延伸。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长37.98%;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增长62.44%,业绩增速亮眼,市场关注度随之提升。
穿透财务数据的表层光环,深入剖析其业务结构、盈利质量与战略布局,不难发现清源股份的经营状况远非表面那般稳健,其高速增长的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风险与转型困境。
从业务构成来看,光伏支架系统仍是清源股份的核心支柱。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实现销售收入8.7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2.28%,同比增幅25.64%,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态势。公司在分布式支架领域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尤其在澳大利亚市场连续17年保持屋顶光伏支架市占率第一,并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占据前列位置。这一渠道积淀为其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支撑,产品已应用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安装量超39吉瓦。同时,公司近年来发力地面电站市场,2024年地面光伏支架系统实现营业收入7.54亿元,同比增长18.93%,显示出对集中式电站需求复苏的快速响应能力。其自主研发的EzTracke智能光伏跟踪器系统已通过TÜV、MCS等多项国际认证,并应用于青海、山东、越南、匈牙利等多个大型项目,技术能力获得一定市场认可。
支架业务的高增长并未转化为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7.46%,较去年同期下降4.58个百分点。这一下滑趋势与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国内低毛利市场收入占比提升密切相关。尽管公司通过优化费用结构部分对冲了压力——期间费用率较2024年全年下降6.15个百分点至8.49%,其中财务费用率因汇兑收益增加而显著降低——但净利率的提升更多依赖非经营性因素。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汇兑收益4719.09万元,若剔除该项影响,主营业务的盈利承压态势将更为明显。这暴露出公司在成本传导与议价能力上的短板:作为支架制造商,碳钢、铝型材等原材料成本占产品售价约80%,一旦上游价格波动,公司难以完全向下游转嫁,极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当前的业绩增长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短期利好。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与利润双增,主要得益于国内“抢装潮”带来的集中并网需求以及海外市场的阶段性复苏。这种由政策周期驱动的增长模式具有较强不确定性,难以持续。与此同时,公司虽宣称构建了“国际市场+本地化服务+全球供应链”的商业模式,但其海外收入结算多以澳元、欧元、美元计价,而原材料采购以人民币结算,汇率波动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未来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不仅汇兑收益将消失,甚至可能转为汇兑损失,直接侵蚀利润。公司在风险提示中虽已列明此项,但并未披露具体的对冲策略或套期保值安排,风险管理的透明度有待提升。
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清源股份正试图通过拓展光伏电站投资与建设、电力电子产品及储能业务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上半年,光伏电站开发及建设业务实现收入3.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5.26%,占总收入25.56%。公司称其与多家大型能源国企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多个标志性项目,显示出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决心。然而,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仅为11.5%,远低于支架业务,且受制于项目周期长、资金占用大等特点,对公司的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公司自持电站投资业务虽毛利率高达62%,但收入规模较小,2025-2027年预计分别为1.90亿元、2.09亿元、2.20亿元,对整体利润贡献有限,难以成为支撑估值的核心资产。
真正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是储能业务。公司已推出TNK系列户用储能系统,并在澳洲和东南亚实现销售。2025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启动23亿澳元的户用储能补贴计划,预计将显著刺激市场需求。清源股份作为当地支架龙头,理论上具备渠道协同优势,可通过“支架+储能”捆绑销售降低获客成本。公司预计储能业务2026-2027年将实现收入2.00亿元和4.00亿元,毛利率30%,被视为未来重要增长极。但这一乐观预期建立在多个未经验证的假设之上:其一,公司储能产品尚处市场导入初期,品牌认知度远不及支架业务,能否在已高度竞争的澳洲户储市场(参与者包括特斯拉、LG、Sunverge等国际巨头)中突围尚存疑问;其二,TNK系列产品虽通过IEC、UN38.3等认证,但缺乏大规模商用案例支撑,产品可靠性与系统集成能力有待市场检验;其三,公司未披露储能业务的具体研发投入、产能规划及供应链布局,战略布局的清晰度与执行力存疑。
从财务与治理角度看,清源股份亦存在改进空间。公司实控人Hong Daniel直接持股29.73%,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54.42%,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有利于战略执行,但也可能影响决策的制衡机制。管理层虽多具高学历背景,但行业经验丰富度未有量化披露,且公司研发费用率长期维持在2%左右,2024年研发支出4900万元,占营收比重不足2%。相较于中信博、意华股份等同行,这一投入强度难言领先。尽管公司拥有132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15.53%,但研发产出效率如何,是否真正形成技术壁垒,仍需观察。例如,其跟踪支架宣称发电量提升20%以上,但未提供第三方实测数据佐证,市场推广中更多依赖概念宣传而非实证支撑。
清源股份在光伏支架领域的确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与渠道资源,尤其在澳洲市场的长期耕耘值得肯定。但其2025年上半年的高增长更多是周期性因素与汇兑收益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并未实质性改善。公司向电站投资与储能领域的拓展,虽方向正确,但进展缓慢,规模有限,且面临激烈竞争与执行不确定性。其“光储一体化”生态的构建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与可量化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对原材料与汇率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抗外部冲击的韧性不足。
对于清源股份的评价,应保持审慎乐观。其过往的“清流致远”或许属实,但“源远流长”的愿景能否实现,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解决盈利结构单一、成本控制力弱、新业务拓展乏力等根本性问题。若仅依赖短期市场红利与财务技巧维持增长表象,而忽视核心技术迭代、全球化运营能力提升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那么当前的高增长终将难以为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