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费暴跌,物业纷纷退场:谁在为这场 “双输” 买单?
近期,物业行业的动荡引人关注,多地出现物业费暴跌后,多个物业公司无奈退场的情况。这一现象背后,是物业服务市场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对业主、物业公司以及整个社区生态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以重庆为例,去年以来,当地超 100 个小区物业费实现下调,降费幅度在 20%-35% 之间。然而,这股降费潮后,至少 10 家物业公司宣布撤场。重庆加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要退出中渝春华秋实小区二期,原因是小区业主大会表决通过的物业费调整方案,将住宅物业费从高层 2.0 元 / 平方米 / 月和别墅 3.5 元 / 平方米 / 月,统一降至 1.30 元 / 平方米 / 月,商业与车位物业费也大幅下降。公司直言,无法接受如此大幅降费,随着人工成本上涨、设备设施老化等,原物业费定价基于长周期服务成本,如今这般降价背离市场实际,后续服务质量必将严重下降,隐患丛生。
无独有偶,杭州大江东的万固珺府,业委会与滨江物业就续聘合同谈判时,要求将物业费从 2.8 元 / 平方米 / 月降至 2.2 元 / 平方米 / 月,滨江物业认为降费幅度过大,自身本就保本运营,若降价要么降低服务品质,要么面临亏损,最终选择退出。中海物业因鄂州双创之星小区入住率低、物业费欠缴近 60 万元,项目长期亏损,也发出了撤场公告。
物业公司退场,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业主。小区失去物业管理,安全、卫生、设施维护等基本服务陷入停滞。垃圾堆积如山,公共区域杂草丛生,门禁形同虚设,电梯故障无人维修,业主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长远来看,小区居住环境恶化,房产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像南京月牙湖花园,物业撤场半年,房价暴跌 25%,业主资产严重缩水。
从物业公司角度而言,退场也是无奈之举。人力成本持续攀升是首要难题。以重庆为例,主城区最低工资标准从 2014 年的 1250 元 / 月预估涨至 2025 年的 2100 元 / 月,涨幅超 68%。物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占比高达 60%-70%。与此同时,小区设备设施随时间推移逐渐老化,电梯系统、消防设施、供水供电管网等进入故障高发期,维护成本飙升。绿化养护标准提升,也增加了人力与耗材投入。在收入因物业费下降或收缴率低迷而减少的情况下,成本却不断增加,物业公司经营压力巨大,难以为继。
而在这场风波中,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信任体系崩塌。业主对物业服务质量不满,或认为物业费与服务不匹配,便通过拒缴物业费表达诉求。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物业收缴率从 2023 年的 85% 跌至 82%,部分老旧小区收缴率长期低于 50%。物业公司为维持运营,不得不削减服务成本,导致服务质量进一步下滑,引发业主更多不满,形成 “服务差→收费难→服务更差” 的恶性循环。此外,部分物业公司对公共收益管理不透明,业主质疑收益去向,加剧了双方矛盾。
为化解这一困局,多方需共同努力。业主应理性看待物业服务成本,摒弃 “低价即好” 的观念,主动了解物业服务内容与成本构成,在追求合理物业费价格的同时,理解 “质价相符” 原则。物业公司要主动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常态化成本公示与服务报告机制,用数据说话,加强与业主沟通,及时解决业主诉求,重塑信任。政府部门应完善物业行业监管政策,规范物业费定价机制,建立由业主代表、物业公司、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依据成本核算、市场行情与服务标准合理定价。同时,探索多元化物业服务模式,如分级服务、菜单式服务等,满足不同业主需求,为物业公司拓展利润空间。
物业费暴跌、物业公司退场,绝非简单的市场价格博弈,而是关乎民生、社区治理与行业发展的复杂问题。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协同合作,才能找到平衡,实现业主享受优质服务、物业公司良性运营、社区和谐稳定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