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灾毁公路抢通: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通道”攻坚战
2025年8月7日晚,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历史极值强降雨,15小时内局部降雨量突破全年56%,兴隆山、城关等3个气象站刷新2002年建站以来日降水纪录。这场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导致51条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共计102.2公里受损,其中省道S104线兴隆段6公里路基被完全掏空,榆中县城至重灾区马坡乡的“生命通道”中断,13人遇难、30人失联,8个乡镇数万群众陷入险境。
一、生死时速:72小时全线突围
面对“道路中断即救援中断”的严峻形势,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于8月8日凌晨3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集结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四市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及省公航旅集团、省公交建集团等6家企业,组成670余人的抢险突击队,调集130余台套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重型装备,展开“三班倒”24小时攻坚。
关键节点突破:
8月9日7时:马莲滩、上庄等5个“孤岛村”公路抢通,消防救援力量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进村搜救;
8月9日18时:榆中县所有村道实现“村村通”,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直达灾区;
8月10日13时20分:S104线兴隆2号桥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随着砂石铺上路基,首辆满载救援物资的卡车鸣笛通过,标志着全县51条受损公路全线贯通。
二、科技赋能:创新战法破解世界级难题
在S104线兴隆段抢通现场,抢险队伍采用“束水归槽+筑基固坡”战术:先用30台挖掘机同步开挖导流渠,将湍急的山洪引入预定河道;再以钢制波纹涵管搭建临时桥梁,同步进行边坡加固。中国安能救援队引入无人机三维建模技术,实时生成受损路段数字孪生模型,使大型机械作业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传统方法修复6公里水毁路段至少需15天,此次通过多机协同作业,将工期压缩至72小时。”甘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明军介绍,现场投入的智能压实系统可实时监测路基密实度,确保修复质量达到永久性道路标准。
三、生命至上:每一公里都是责任担当
在抢通作战图上,三条红色箭头格外醒目:北向通道直通马坡乡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东向道路连接兴隆山医疗救援基地,西向干线保障小康营乡物资中转。交通运输部工作组提出“三个优先”原则:优先抢通涉校路段、优先修复医院周边道路、优先打通集中安置点连接线。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数据印证了抢通效率:8月9日21时,随着最后一条10千伏线路合闸送电,榆中县受灾群众全部恢复供电。电力抢修队与道路抢通队形成“电随路进”模式,在S104线每推进1公里,发电车便同步前移1公里,确保救援照明、通讯设备不断电。
四、系统重建:从应急抢通到韧性提升
随着公路全线贯通,甘肃已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交通运输部预拨的1.2亿元应急抢通资金中,30%用于采购装配式公路钢桥、模块化防护墙等新型应急装备,其余资金将实施“道路韧性提升工程”:在山洪易发区建设3米高装配式挡墙,对102处高危边坡安装物联网监测终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预警系统。
“我们将用3年时间,把榆中县公路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贵玉表示,此次重建将首次应用AI路况评估系统,通过百万级数据训练模型,实现灾害预测准确率提升40%。
五、全民守望:平凡英雄铸就钢铁防线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普通人书写了感人篇章:马坡乡村民王建军连续36小时操作装载机,累倒在驾驶室睡着;定西公路局工程师李娟带着哺乳期女儿驻守现场,用手机灯光核对设计图纸;临夏州运输公司司机马永福自发组建“爱心车队”,免费运送救援人员2000余人次……
截至8月11日,榆中县已转移安置群众9876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当S104线恢复通车的消息传遍灾区,兴隆山脚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条用汗水与科技铸就的“生命通道”,不仅连接着城乡血脉,更挺起了陇原儿女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