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这是一份整理了十年“不能碰”的股票名单!常被套的股民建议认真阅读
股市韭菜园的守护者们,又一次在2025年9月的市场震荡中,感受到了监管层的雷霆手段和“零容忍”决心。
天价罚单、强制退市、市场禁入——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铁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砸向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仅9月19日前,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已达12家,数量创历史新高,远超2024年全年。
这些公司的退市并非偶然,而是监管层对市场中“害群之马”的坚决出清。随着退市新规的全面实施,A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01 财务造假,上市公司的致命毒药
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未及时披露重大信息、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关联交易未披露以及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这些典型问题成为2025年上市公司频频触雷的主要原因。
9月12日,证监会对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东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经查,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2019年至2022年分别虚增收入6145.10万元、8485.06万元、1.26亿元和1.61亿元。
更严重的是,该公司在2022年定向增发中还引用了虚假财务数据,构成欺诈发行。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2.29亿元,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02 监管升级,退市不再是空谈
2025年因造假退市的案例已超越2024年全年,监管层对市场中“害群之马”的出清力度正在加大。
截至8月11日,2025年已有包括ST高鸿在内的7家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其中3家已完成退市。ST高鸿的财务造假行为被证监会定性为“严重”,其造假时间长达九年,最高一年虚增收入达56.34亿元。
退市新规全面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了多元化退市的新时代。不仅重大违法类退市案例激增,交易型退市、财务类退市和主动退市也同步推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退市常态化是A股迈向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03 四公司同日ST,监管警示频繁发出
9月19日晚间,四家A股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22日停牌1天,23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创意信息、复旦复华、绝味食品、思科瑞4家上市公司均是因为披露的年度报告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被交易所对其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创意信息在2022年违规确认收入,多计营收超3.9亿元;复旦复华三个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增利润超8000万元;绝味食品5年未确认加盟装修收入,少计营收比例最高超5%。
思科瑞则涉嫌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不当确认收入,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996.04万元。
04 私募也不安全,百亿级机构上榜
不仅是上市公司,私募机构也成为监管重点关照对象。9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将百亿级私募红筹投资列入网下投资者限制名单六个月,并予以警示。
上交所今年3月开展网下投资者自律检查时,发现红筹投资存在八类违规情形,涉及决策程序、定价依据、研报机制、投决机制等网下询价业务的全部关键流程。
今年以来,宁泉资产、盈峰资本等多家私募或旗下产品被拉入打新“黑名单”。监管不断细化正引导私募业逐步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05 自然人投资者,同样难逃法网
7月3日,重庆证监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自然人郑海若涉及重庆万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的多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作出顶格处罚。
郑海若在2016年7月7日至2025年5月26日长达近9年的时间内,控制24个证券账户交易“万里股份”股票,累计买入1.63亿股(金额约31.7亿元),卖出1.49亿股(金额约29.57亿元)。
重庆证监局对郑海若合计罚款高达4250万元人民币,并对其采取3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案因违规持续时间长、交易金额巨大、情节严重而备受市场关注。
截至2025年8月11日,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退市。这个数字背后,是监管层对市场生态的系统性净化。
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市场短期走势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追高,合理控制仓位。
监管风暴过后,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