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零下20℃,当500名失业妇女重新站起来,这个从澳洲回来的心理学硕士,用了一种最原始的方式改变命运
帕米尔高原零下20℃,当500名失业妇女重新站起来,这个从澳洲回来的心理学硕士,用了一种最原始的方式改变命运
零下20℃的喀纳斯,暴风雪如刀子般割在脸上。森林北跟在边防队员身后,脚下的雪已经没过膝盖。前方传来微弱的呼救声——几名牧民被困在风雪中,情况危急。她的手脚早就冻麻了,但还是咬着牙冲了过去。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家园”。后来当地政府给她颁发“荣誉守边人”称号,她只是淡淡地说:“那时候什么都没想,就觉得该这么做。”
这样的故事,在森林北的生活里其实很平常。
大部分人认识她,可能是通过《天山脚下》那些文化节目,或者是她作为新疆旅游推广大使时流利的英文解说。镜头前的她优雅得体,向世界展示着新疆的风土人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从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来去澳洲深造的女子,私底下过着怎样的生活。
离婚后独自带女儿那几年,她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处理工作。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她总是笑着跟女儿聊天,好像一切都很轻松。女儿肺炎住院的那一周,她白天照常出席各种会议,晚上就趴在病床边睡一会儿。护士问她要不要回家休息,她摆摆手:“没事,习惯了。”
习惯了。这三个字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只有她自己知道。
2018年某个普通的下午,她租了间小会议室,办起了“女性成长沙龙”。第一次聚会来了十几个人,有企业家,有心理咨询师,也有从偏远牧区赶来的妇女。森林北站在台前,讲职业规划,讲技能培训,讲如何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那个下午,会议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认真听。有人偷偷擦眼泪,有人拿着本子拼命记笔记。散会后,一个中年妇女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谢谢你,我终于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了。”
三年时间,这个沙龙帮助了500多名女性重新就业。森林北从不爱提这些数字,她更喜欢讲那些人的故事——从家庭主妇到小店老板,从失业工人到社区志愿者。每一个改变,都让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帕米尔高原的风总是很大。2019年,森林北带着一车图书和取暖设备,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塔什库尔干县的小学。孩子们围过来,眼睛亮得像星星。她蹲下来跟他们聊天,发现这些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于是有了“一封信计划”。她组织城市里的孩子给高原孩子写信,一来一回,慢慢建立起友谊。三年下来,12所小学,无数封信。有个小女孩在信里写:“阿姨,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去很多地方,帮助很多人。”
森林北看到这句话时,坐在车里哭了很久。
塔克拉玛干沙漠马拉松赛的救援点,她熟练地为中暑选手做紧急处理。心理学专业的背景在这种时候特别管用,她知道怎么安抚情绪,怎么快速判断状况。参赛选手们大概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温和的女子,已经在沙漠救援演练中摸爬滚打了好几年。
社区调解室里,她耐心听着每个家庭的烦恼。那些自制的“亲子沟通卡片”看起来简单,其实凝聚了她多年的专业积累。一个居民说:“她有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觉得被理解。”
午夜时分,乌鲁木齐的街道空无一人。森林北推开流浪动物救助站的门,手里拎着狗粮。那只受伤的牧羊犬蜷在角落,看见她就摇起了尾巴。“走吧,我们去医院。”她轻声说着,就像哄一个受伤的孩子。
200公里的夜路,她开了整整一夜。
欧洲文化节的舞台上,她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用英语讲述着家乡的故事。台下观众听得入神,有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泪。那一刻,她觉得文化就是这样——跨越语言,直达人心。
开车回家的路上,森林北想起很多事情。那只康复后重新奔跑的牧羊犬,收到回信时欢笑的孩子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女性们脸上的光彩。这些片段串在一起,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不轰轰烈烈,不刻意张扬,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心做该做的事。像风雪夜里的一束光,虽然微弱,但足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