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文莱苏丹传奇!哈桑纳尔50+年统治,用权力、财富与福利书写国家奇迹

发布日期:2025-10-09 00:05    点击次数:82

文莱的故事常被人用一句戏剧性的对比:国土不过上海大小,人口不到五十万,却在现代政治里维持了一个绝对君主的王国,统治者曾一度是全球首富,而且在国内享有近乎毫无争议的支持。这并非神话,而是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沿着它看过去,能看到权力、金钱与社会稳定彼此嵌合的细密纹理。

权力如何稳住民心

把时间拨回到1967年10月5日。在那天的王宫里,年仅21岁的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站在父亲面前,接受了一份不寻常的传承——父亲主动退位,王位从上一代直接传到他手里。此后文莱政治的基本形态几乎一夜之间定格:苏丹一人说了算,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汇于君主之手。哈桑纳尔出生于1946年,在首都长大,十三岁赴马来西亚读书,二十岁进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回国不久便登基,这条成长路径其实在英联邦保护国的君王中并不罕见——军事训练给了他对秩序和纪律的认同,成为日后集中权力的一个底色。

权力集中并非停在仪式层面。1971年,文莱仍是英国保护国,哈桑纳尔直接停止了议会选举,给出的理由是坚持君主制。到了1984年文莱独立当天,他自己任命自己为首相,并同时兼任国防、财政、外交三位部长。换句话说,国家的政治机器从各个轴承到皮带都由同一个人掌控。与之配套的是立法层面的安排:立法会议员由苏丹任命,法律以君主颁令的形式出台——在当地语境中,习惯称之为苏丹的圣训或训令。这套结构在现代标准看来不太可能存在,但在文莱却运转稳定数十年。

不可忽视的是,权力稳固的背后不是高压,而是利益分配的有力承诺。文莱的民众熟悉的一句感慨是:“没有哈桑纳尔,就没有今天的繁华。”这不是空话。日常生活里,看病除了挂号费一文莱元,后续治疗费用全免;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不收学费;个人所得税则干脆不存在。政府还提供廉价住房和土地,公务员群体享有优厚薪酬。甚至在2006年他的生日当天,直接把全国约三万名公务员的工资调高,把政治体面转化为人人可感的实际利益。每年生日他还会请来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这样的国际巨星举办免费音乐会——五十岁寿辰时,为邀请杰克逊献唱,他花了1500万美元,并专门修建了一个音乐厅,连音响系统都采用纯金制作。政治合法性,不再只是制度形式的辩论,而是被具象化成了可衡量的生活质量。

财富机器的运转

如果说权力是框架,那么财富就是支撑这一框架的梁柱。文莱的油气资源是最关键的资本。这个袖珍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占GDP的67%,而这些资源的开采与收益主要由王室掌握。哈桑纳尔在1997年以350亿美元的资产登上全球首富的位置,虽然后来被比尔·盖茨超越,但他如今仍拥有约280亿美元的身家。财富的来源不止挖油。哈桑纳尔很早意识到地上资源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于是建立了文莱投资局,进行全球布局:英国伦敦的卢卡士德酒店、巴黎的丽兹酒店、美国比佛利山庄的核心资产,都在他的投资清单上。钱生钱的逻辑在文莱早已熟练运转。1984年独立之年,油气销售收入为25亿文莱元,而海外投资的收益达到47亿元,后者显然更具有持续性。

与一般“资源诅咒”的叙事不同,文莱把油气收入变成社会福利的稳定来源。这种从国库到民生的渠道越通畅,统治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不是把资源收益压在权力的顶端,而是分散进每个人的生活里。对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国而言,这一分配更容易抵达每个角落——小国寡民的结构在这里成为优势。

婚姻与王室形象的博弈

与权力和财富同样引人瞩目的,是苏丹的三段婚姻,它们串起了王室形象管理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段婚姻可以称为“血统政治”的延续。1965年,19岁的哈桑纳尔被安排与小一岁的堂妹萨莉哈订婚,这类婚配在许多君主制社会里都被视为维护皇族血统纯正的合理路径。1967年正式成婚后,萨莉哈一口气生下六个孩子——四女二男,长子比拉赫如今是王储。走过五十多年,萨莉哈的正室地位稳如磐石。这段婚姻既是家族策略,又是国家象征。

第二段婚姻则像一场现代叙事。1981年,他娶了文莱皇家航空公司的空姐米丽亚姆。米丽亚姆是文莱、日本、苏格兰三国的混血,年轻漂亮,也不止是“花瓶”:她被授予HRH王妃头衔,常与王后并排出席各种场合。HRH是英文“殿下”的缩写,是直系王室成员的尊称,意味着她在公共场合拥有与王室核心一致的地位。转折出现在2003年2月,哈桑纳尔突然宣布与米丽亚姆离婚,王室同时收回她的所有封号和头衔。失去身份却不至于失去生活,苏丹给了她4亿英镑的赡养费,允许带走全部珠宝,还有一批仆人,且每名仆人每月由王室支付3000英镑薪资。遗憾的是,米丽亚姆并不擅长理财,曾被一位以色列算命师骗走200万英镑,又因豪赌负债,丢脸丢到了国外。这些消息成为海外媒体的谈资,却未能撼动国内对君主的主流观感。

第三段婚姻更具时代味道。2005年,哈桑纳尔迎娶马来西亚知名女主播阿兹里娜斯。她在1997年进入TV3电视台担任记者,曾在2000年和2002年分别获得“最有潜质记者奖”和“阿鲁姆尼奖”。两人相识于一次APEC会议——这个跨太平洋的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经常成为政治与媒体相互注视的场域。59岁的国王看上了26岁的女主播,为了追求她,哈桑纳尔特意学会发短信,经常用手机与她聊天。阿兹里娜斯并不盲从,她与苏丹“约法三章”:婚礼要低调,婚后保留个人自由,婚姻的持续要有保障。哈桑纳尔一一应允。2005年8月20日,两人在吉隆坡低调完婚,只有王室成员参加。随后她在2006年生下一子,2008年生下一女。尾声来得同样突然:2010年6月,苏丹宣布与阿兹里娜斯离婚,收回所有王室头衔。坊间有传言她曾与法国驯马师有不正当关系,但王室从未对此作回应。三段婚姻、两次休离,不同身份的女性在王室舞台上进退,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君主的个人选择与王室形象的维护若有冲突,后者优先。

奢华与秩序的双重舞台

豪奢的生活并非仅为私享,它被布置成一种视觉秩序,向内凝聚王室威望,向外展示国家形象。哈桑纳尔居住在努洛伊曼王宫,这座王宫占地20万平方米,足足是白金汉宫的四倍。1984年建成,耗资14亿美元,内部有1788个房间、257间浴室、110个车库与5个游泳池;此外还配有网球场、马球场、直升机停机坪,以及300英亩的御花园。马厩里装了空调,王宫内随处可见黄金——水龙头是金的,地毯用金线连接,马桶镀着金。清真寺的圆顶用了45公斤黄金,被当地人称为“金葱头”。这种“把金铺满视野”的布局既是美学,也是权威感的雕塑。

移动的奢华更是极致。苏丹收藏了约7000辆豪车,净资产超过50亿美元。其中有604辆劳斯莱斯、574辆奔驰、452辆法拉利、382辆宾利与209辆宝马,还有一辆涂满24克拉黄金的婚车。为了维护车况,他雇人每天把车开出去“遛一圈”,再开回来。空中同样金光闪闪:他拥有一架波音727客机,以及二十多架私人飞机、两艘豪华游艇,飞机内部从安全带扣到马桶都镀了金。马厩里养着约300匹良种骏马。曾有一次,他与英国查尔斯王子打马球,临场忘带马球鞋,便派直升机去购买,直接在球场空运抵达。按照常规判断,这般奢靡足以引发民怨,但在文莱并未成为政治危机的导火索。原因依旧回到那条朴素的逻辑:当公共利益被切实兑现,私人奢华就很难成为群众愤怒的中心。

小国样本与不可复制的条件

文莱的统治结构看似逆历史潮流而行。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之时,它像一个独特的样本:从未举行过真正意义上的选举,立法会议员由君主任命,法律以苏丹训令颁布,但社会秩序稳固,犯罪率极低,失业几乎为零,人均GDP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人们愿意以生活质量为标尺,而不是以制度标签为唯一标准。哈桑纳尔统治文莱已有很长的时间——在一些叙述里说“55年”,到了2025年已是“58年”——他也成为目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支撑这个样本的三条支柱必须并立。第一是资源富余:石油与天然气充足,为福利提供现金流。第二是人口规模:总人口约46万,小国的“分配半径”短,政策易于落地。第三是君主的治理能力:懂得平衡内部利益,能够让财富变成稳定的制度化福利,这一点从建立文莱投资局、拓展海外资产,以及对内的公共服务安排可见端倪。这三项缺一不可。没有油气,财政难以支撑;人口过大,分配的不均会撕裂社会;即便有钱而管理不善,也会一地鸡毛。正因为如此,文莱的路径难以复制,但它提醒我们:政治运行的效果比制度的名目更重要。用一句老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关键在“得”字如何落在日常。

时间的长度与对外的窗口

哈桑纳尔并非闭门造车的统治者。他的学习经历就带有外部世界的印记:十三岁赴马来西亚读书,二十岁入英军的桑德赫斯特学院受训,这一点与许多英联邦君主相似。成年后,他频繁出席国际场合,乃至与第三任妻子相识于APEC会议这种跨区域舞台。2025年2月,这位79岁的君主第13次访问中国,长线的外交与经济互动持续进行,为文莱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寻找位置。与独立年份极其密切的1984年,他不仅将自己任命为首相,也在那一年挂上了王宫的金顶、并让投资收益超过油气销售收入,象征与实际在同一时间线内相互映照:国家在外部开放中生长,在内部秩序中自洽。

把这些故事放在一起,就能看清文莱的运作之道:权力高度集中,但并不以压制为常态,而是以福利为纽带把社会黏合;财富来自动与静的两条渠道——一条是地底油气,一条是全球资产;王室生活奢华,却在民众的生活质量面前失去刺眼的锋芒。制度对错从来不是单一标准,适合国情才是关键。哈桑纳尔在文莱这片小小土地上经营了半个多世纪,实践的是一种结果导向的合法性:当大多数人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便愿意把王宫的金光视作国家的荣耀,而不是挑衅。历史在这里提供的不是复制模板,而是一条可供思考的路径——在不同条件下,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契约如何被兑现,又如何经受时间的检验。



上一篇:泽连斯基联合特朗普的突然转向,俄乌战争迎来最大变局
下一篇:波兰扛了11天就认怂,中欧班列恢复通车,但咱这边早就埋好了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