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9%的创业者都在假装“很快乐”?
深夜里,手机屏幕的微光仿佛散发着一种诡异的冷意。远处城区的天际线泛着青灰色,我却无精打采地盯着天花板,连呼吸都觉得沉重。多数人眼里,那个在搜狐会议室里逻辑敏锐、布满掌控力的身影,是创始人,是“成功”的代言人。可只有走下舞台、回归一间无人知晓的小屋时,才明白:掌声不会抚慰焦虑,金钱买不来片刻心安。于是,在那个每个人都以为我“应该快乐”的阶段,我感受到遮天蔽日的无力和愤怒,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硌在生活开始的每一步。
起初,我只是习惯性地和这些情绪对抗,逼自己必须“解决”它们。但王小波的话,像一块石子扔进死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一层愤怒,并不锋利,却有种暗藏的力量,是对目标的遥不可及,是对过去失误的遗憾,更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些看似温和的自我对话,实际在加剧煎熬。每当日历换页,计划没有如期完成,或者未来模糊一点点变得不受控,情绪的枷锁就又多了一环,有如细雨湿衣,没人察觉,只有自己苦撑。
我读了许多心理学的书,也听心理课程——像溺水的人,抓住每一只路过的浮木。甚至暂停了工作,想给自己一次“彻底修复”的机会。可拉开的时间空隙,反而让那些无声的恐惧扎根得更深。直到后来,才在资料和实践中慢慢发现,情绪并不是用逻辑和意志就能“解决”的对象。真正的突破,反而藏在“行动”之中——不是等情绪好转才做事,而是挟着情绪,哪怕无力也照常完成当天的每一项任务。一次次的无聊重复、琐碎流程,竟然成了坠落深渊时的攀爬壁。
刚接触到“你越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膨胀”时,我满腹狐疑。毕竟,在互联网创业圈,深度反思几乎成了标配。但后来看了贝克的理论,才明白情绪的自我放大循环。焦虑是自己邀请来的,细想之下,有点像凌晨躺着刷手机,明知越刷越醒,却偏要给大脑输入更多杂念。日常生活中,每当察觉情绪泛滥,我都会内心默念:“哦,又来了。”就像对待一只闹脾气的小动物,不哄,也不生气,但绝不跟着它跑。然后有节奏地去开会、写程序、见团队成员。慢慢地,识别出一种规律:事情虽未提前预演,但身体的行动似乎能带着情绪自然而然地过河。
正念,运动,和学佛,成为生活里最长情的陪伴。所谓正念,并不神秘,那不过就是紧紧抓住一些随时可以发生的小事,全情地喝一口热茶、看一片树荫、走一段楼梯。对创业者或职场人来说,这种“生活的仪式感”其实极难获得。可一旦投入,就能察觉外界纷杂像一阵风吹过,思绪真正归于平静的时刻,往往只是一种专注感的产物。运动同理,不必冒雨夜跑,也不必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哪怕是每日午后绕公司楼下走几圈,那种心跳和大脑同步加速的感觉,便是一针有效的情绪松弛剂。学佛,或者说禅学,像是在精神角落点燃了一支烛火。那个“焦虑是自己请进来的,也要自己送出去”的典故,初听时无感,可在一个与压力周旋许久的夜晚再次回荡耳边,仿佛道破了所有困局的本源。
那些难熬的阶段里,书籍成了救命稻草。《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内容并非传统意义的心灵鸡汤,每页几乎都是对应实境的问题和方法总结。比如作者提出“可以解决的事不值得焦虑,无法解决的事焦虑也没用”,这种观点听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如攀登陡峭山路。尤其是“目标拆小、写情绪日记、哪怕每天只完成三件小事”这些微观操作,像在沙暴中心搭建帐篷——无关外界的暴烈,只守护好内心的一方静土。亲历过才明白,“积累一下下”的成就感,确实能慢慢撬动压抑许久的自信心。偶有几次在朋友圈分享心得,意外收到一些生面孔的留言——互联网创业圈里,几乎每个人都偷偷经历过类似的暗涌,只是极少有人愿意拿出来说。
内心世界的转点,其实只有一个字:“做”。不是等到动力充盈、灵感爆棚或者情绪缓解才开始,而是反向操作——在最糟糕、最不想动弹的那一刻,逼自己动手做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冷知识之一,其实有学者专门研究过淡季心理效应,发现即使是机械重复的劳动(比如物理整理文档、拆分复杂目标),也能缓解小型抑郁发作,原理就是通过“具体感受”逐渐唤醒身体的自我修复力。另一个行业隐秘,硅谷不少知名创业者私下组建support group,互相匿名隔空“打卡”,用最琐碎的生活事项互相监督,无声中支撑起跌宕起伏的心理节点。
还有一个小场景,常藏在我的日常角落。某天下午,我例行去健身房洗桑拿,隔壁冲凉间很安静,有个陌生人提着湿毛巾说:“坚持起来就对了,管它什么心情。”当时听完莫名生出一份笃定。道理也许朴素,但在反复身陷情绪漩涡时,恰是一剂微妙的解药。
冰箱顶上那瓶牛奶不知不觉过了保质期,阳台窗台堆了两周的快递箱终于被我扔出家门。真正走出低谷,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觉悟。更像是,在一次次微小行动中,逐渐和自己的生活重新建立关联。经历过那种日复一日的疼痛和自问,才更懂得身体力行的珍贵。有时朋友圈闪现谁谁的喜讯,再反观自己的一地鸡毛,偶尔还是会泄气。但头脑终究学会温柔地提醒自己:不必先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先做一个真实的活着的人就很好。
清晨五点半,一缕阳光穿过没拉严的窗帘。窗外麻雀的叫声,竟然是许久不见的生活味道。疲倦未散,万物如常,新的左脚迈出的一瞬,正念在脚下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