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泰边境再燃战火:历史旧账与和平机制的双重失效
9月27日,柬埔寨与泰国边境地区再度爆发交火,柬方指控泰军率先使用迫击炮发动攻击,所幸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然而,这起看似孤立的冲突事件,实则是两国长达数十年的领土争端在2025年持续发酵的最新篇章,更是对区域和平机制有效性的又一次严峻拷问。
此次交火并非无端突起。回溯至2025年5月28日,双方就在争议地区发生过武装冲突,拉开了本年度紧张局势的序幕。此后,边境摩擦不断,7月下旬的冲突甚至造成了数十人伤亡,包括平民在内。9月的这次事件,更像是一个危险的循环再次启动。在柬埔寨所称的竹鸡村,村民因恐惧而不敢归家,地方官员虽呼吁民众避免冲突,但民间的愤怒情绪早已被点燃。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边境线上的炮火,不仅威胁着士兵的生命,更在普通民众心中埋下了恐惧与仇恨的种子。
要理解这场冲突的根源,必须追溯到那座悬崖之上的古老寺庙——柏威夏寺。这座建于公元10至12世纪的高棉遗迹,自15世纪起便成为泰柬两国主权争议的焦点。1962年,海牙国际法院曾裁定柏威夏寺主体归属柬埔寨,但寺庙的入口通道却划给了泰国,这种“一分为二”的裁决并未带来和平,反而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2008年,当柏威夏寺被列为世界遗产时,争议再次升级,引发了大规模军事对峙。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它在每一次边境巡逻的对视中、在每一次地图划界的争论里,悄然复活。这种根植于历史与民族情感的领土争端,使得任何微小的摩擦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点燃战火的导火索。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区域组织东盟本应扮演关键的调解者角色。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在本次冲突中,东盟的调解努力显得力不从心。两国对解决路径存在根本分歧:柬埔寨倾向于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而泰国则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这种立场上的南辕北辙,让“东盟方式”——即强调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陷入了困境。有分析指出,东盟在此次危机中“无力调解争端”,其“中心地位”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以及域外大国如中国和美国都在积极斡旋,但若缺乏东盟内部的强力共识和有效机制,外部力量的介入也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这暴露了当前区域安全架构的一个致命弱点:它擅长于危机降温,却拙于解决引发危机的深层次矛盾。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周期性爆发的边境冲突,正在消耗着本地区来之不易的和平红利。东南亚本应是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热土,而非军事对峙与民族猜忌的温床。每一次交火,都在侵蚀着民众对和平的信念,也在消耗着各国本可用于民生建设的宝贵资源。一位边境村民“我不敢回去”的无奈叹息,道出了无数普通人在大国政治与历史恩怨夹缝中的无助。当和平无法为最普通的民众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感时,任何宏大的区域合作叙事都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解决柬泰边境冲突,绝不能止步于呼吁双方保持克制或达成临时停火。真正的出路在于,两国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回到谈判桌前,以国际法和历史事实为基础,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劳永逸的边界解决方案。同时,东盟也亟需反思和改革其争端解决机制,使其从一个松散的对话平台,转变为一个能够有效预防、管理和解决成员国内部冲突的强有力机构。这不仅是对柬泰两国的考验,更是对整个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繁荣未来的考验。炮火可以暂时停歇,但若历史的旧账与机制的短板得不到清算与修补,下一次的枪声,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当思考,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还要为祖先的恩怨付出多少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