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西方媒体算计中国:能否用饥饿击垮中国?令人震惊的真相

发布日期:2025-08-30 09:18    点击次数:119

有人算盘打得挺精,嘴里说着“对付中国,武力不行,倒不如用粮食作为武器”。算盘珠子一拨飞快,心里的算盘也都写在那份报告上了。

算到头来,自己都吓了一跳。关于粮食的这盘较量,没动枪也没发炮,全靠才有的粮食底蕴硬撑着到底是真拼命,还是虚张声势?今天咱们把账本摊开详细瞅一瞧。

算盘精不精,一笔账就见分晓

到2025年5月,《Nature Food》悄咪咪地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食物自给水平的评估报告。研究团队用“Livewell饮食指南”作为基准,评价了七大类食品在全国的生产能力,满分就是100%。

这可不是随便想象出来的饮食参考,而是欧盟那边的膳食模型,涵盖了水果、蔬菜、豆类、淀粉类主食、肉类、鱼类和乳制品,营养搭配得十分全面,对农业生产能力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挺苛刻的。

全球得分最高的国家是圭亚那,紧接着是中国。圭亚那人口不足一百万,土地肥沃得几乎是个“天然温室”;可中国养活着14亿人,还能挤进前几名,这功夫是真的练出来的。

说到七类食品,中国在其中六项基本上都能自己供给,只有奶制品略微有点儿紧张,但也没啥大影响,整体来看还算不错。

和它比起来,美国这个“农业大国”在七大类里头,只在四个类别上合格。豆类产量多了1259%,肉类 even 超过700%,但蔬菜和鱼类都不达标。至于乳制品,虽然丰富,但主要靠工业化的集中生产方式来维持。

不过分,评分低的原因不只是单纯品类上的差距,还反映出供应链上的断裂问题。比如,蔬菜的自给率就在61%左右,而鱼类更别说,只能自产43%。

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供应链中断、出口被限制或运输受阻,美国人就连一份沙拉都吃不到完整。直戳要害,揭示出一个重大隐患:那些掌控全球市场的国家,也不一定能保证餐桌上的丰盛。

这次榜单一曝光,里头几个“农业强国”立马就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这些大出口粮食的国家,竟然都没有挤进前十名,有的甚至在乳制品或蔬菜这些项目上几乎得了零分。

这份数据一出来,西方的智库们都吓了一跳,没想到中国这么大个体量,还能靠自己吃得饱。比起来,那些试图用粮食战压制中国的招数,还没开打,自己先把自己坑了。

关于全球50个国家的排名,一行一列都整理得很清楚了:自给自足从来都不是那种平分秋色的安慰奖,而是反映一个国家战略实力的关键分界线。

谷仓撑不住“饿垮”,那得看谁米袋最满

到2023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95亿吨,人均粮食拥有量高达493公斤,远远超过国际粮食安全线。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十亿亩高标准农田逐步建成。

早在2013年,国家就定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方向。中央一声令下,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层层推进,逐步实现,每个季度都在稳扎稳打,种出了底气,也守住了饭碗。

到头来,真正落到实处的,是产量、库存和价格指数这几块儿。到了2023年,谷物的自给率稳稳地保持在95%以上,而口粮的自给率更是超过了100%。

这两组数字背后,是水稻、小麦、玉米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是对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坚决抑制。再加上农资补贴、订单农业和气象服务等一整套的投入保障体系,形成了全面的支撑。

储粮可不是堆着让人放心,而是不断周转中发挥作用。国家粮仓总容量快到7亿吨,仓储布局也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线路贯穿全国三千多个点,从产地到港口,从基地到社区,调度和管理可不是凭冲动,都是靠算法、气象信息,还有物联网技术来支撑的。

更得提一句,2023年中国实现了粮食“十九连丰”,连续8年总产量都超过1.3万亿斤。这一成就离不开政策引导、科技支持,加上组织保障,搭建起的系统韧性真是挺厉害的。

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4%,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贡献率也超过了63%。说白了,这体现的是生产能力不断向上突破的实际情况,不是空想,也不是蓝图,是实打实的数据在讲事实。

粮食可不是靠运回来的,而是靠地里的汗水长出来的;饭碗也不是借别人的,是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有些国家一喊“自由市场优先”,价格就突飞猛涨;遇到疫情,超市瞬间空空如也。再看看咱们这边,粮价稳如泰山,口粮足得很,市场照旧正常运行。不是闭关自守,而是把底线守得稳稳当当。

到2024年6月1日,这部法律正式开始实施,成为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第一部全面统筹的法律。今后,所有仓库、相关数据以及责任主体,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各司其职,落实到位。

别人制造风口,我们还是稳扎稳打打基础。到底是谁该担心“饿垮”呢?看看谁的饭碗还能完好无损就知道了。

光有饭不够吃,还得会过日子

能吃得起,不一定就是吃得好;吃得多,也不代表一定吃得踏实。中国这边不仅在增加产量,还在调细账,忙着把每一分钱都算清楚。

到2024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了大约8418万吨粮食,外依存度达到了18.9%。虽然结构性压力还在,但相关的应对措施也已经开始实施啦。

国家对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订了挺细的控制目标,打算到2027年把损耗率控制在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套政策体系有章可循,有奖有惩。2021年颁布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餐饮企业不能引导顾客点过多;到2024年,推行“快案快结”和“曝光典型”的措施也逐步落实到位。

从餐饮环节到机关、学校、企业食堂的管理,整体上都融入了制度化的控损措施,把节约当成一种安全保障。每年浪费的粮食大概有4.6亿吨,这可不是数字上的漏洞,而是可以控制的变量。

“口粮绝对安全”这几个字,可不只是停留在田头,而是一直延伸到餐桌、货架、仓库和运输车厢。哪里浪费,就从哪里遏制;结构性短板明显的地方,政策工具就得从那里出手。

2024年,农业部提出接下来十年的目标是把粮食自给率提高到91.5%。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建立在现有十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利用基础上,结合生物育种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成效,以及对进口替代路线的准确判断。

大家都晓得,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谁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不过,要真打好粮食这场战,要看的是谁手头有余粮能调出、谁掌握技术能种出好粮,谁的制度能坚持得住。

这些实际情况和数字,让那些试图用粮食作为武器,通过减少甚至禁止出口,试图让一个主粮自给率高达95%的国家出现大规模饥荒的想法,显得特别可笑。



上一篇:470亿福利支出压垮德国,90后开始为父辈买单?
下一篇:中东巨变!胡塞武装逆袭成真大佬,以色列经济崩盘,美军也被逼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