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调皮孩童喧闹跌落,乘客救援获冷眼?家长身份曝光引发热议
王先生出手帮忙,接住了那个从高铁座位顶上不小心掉下来、摔倒的男孩,没想到这一善意之举竟然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共秩序的争论。
8月26日,从河南商丘开往福建福州的G3127次列车上,整个8小时的旅途中,王先生和其他乘客真是遭遇了所谓的“黑暗时刻”——那个男孩一路尖叫吵闹,把车厢当成了自己的游乐园,折腾得不亦乐乎。
他爬上座椅靠背,用力一摇前排座位,甚至抓着行李隔板当“单杠”玩,结果从高处摔了下来。就在男孩父亲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反倒让他毫不在意,任由孩子把公共空间搞得乱七八糟。
王先生反应迅速,把孩子接住了,本想提醒一下家长让他觉醒一下,没想到对方只是写了他一眼,还翻了个白眼。等孩子父亲的身份被曝光后,网友们都坐不住了。
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可靠资料,最后会详细说明来源。
教书育人却放任孩子
“子不教父之过”,要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亲的正确示范,话说这次这个孩子的爸爸身份可是特别引人注意。
让人心碎的是,这位父亲竟然是一名教师。一个本该以传授知识、育人才为己任的人,在自己孩子面前却上演了一场最令人失望的家庭教育闹剧。
他那“不作为”可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一种有意为之。在八个小时的旅途中,他一直放任着孩子的危险动作,没有半点阻止。
当后座的王先生接住孩子后出于好意提醒,希望他能多注意点儿,可没想到得到的不是感激或道歉,而是轻蔑的斜视或者白眼。
列车工作人员一插手,反应却依旧不配合。这态度一看就知道,他不仅干不好本职,还理直气壮地拒绝承认自己有错。
公众的气愤,正是因为这种天差地别的身份差距。大家对老师的期望很高,可看到眼前这个父亲的举动时,反差实在太大,像是撕裂般的反差让人难以接受,这也使得这场闹剧的舆论声浪变得更为猛烈。
对公共良俗的无视
事情发酵以后,12306客服在8月28日回复说已经安排了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不过他们的权限也只是劝导而已。
“劝导”这两个字,透露出铁路方面面对这类事情时的无奈。就像遇到兵的秀才哈,有理讲不明白,心里也没辙。官方接下来建议是:如果劝说不成,乘客可以找乘警帮忙。
这个提议实际上也挺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着原本应该由乘务员来处理的秩序问题,被迫上升成了得动用执法力量的安全事件。
父亲对孩子无视的原因
在这个事情里,有些网友对父亲那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表达了疑问,觉得他为什么会对自己孩子这样置之不理。
因为教育观念不同是主要原因,有些家长坚持“释放孩子的天性”,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成长,对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从不加以干预,觉得孩子天生好奇又活泼,长时间保持安静挺难的,因此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里的吵闹表现就选择了放任到底。
还有一些家长对规则意识缺乏认识,部分爸妈自己平时对规矩不太在意,没意识到孩子的吵闹已经打扰了别人,或者觉得孩子在公共场合不用特别注意保持安静、遵守秩序。他们没能给孩子树立好规矩的榜样,也没有把日常的规则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心理。
过度宠爱孩子也是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太过溺爱,难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限制,担心责备或者制止会让孩子不开心或受到伤害。他们对孩子的需求几乎都满足,结果让孩子没有界限感,不清楚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又是不妥的。
舆论一边倒
跟父亲的不作为和乘务员的无奈不同,等网友在评论区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个个都气得不行,纷纷出来谴责那些人。
网友们一看,直接就炮轰这家长,觉得他们根本没有基本的社会公德心和公共意识,明明关心自己和家人的事,却忽略了他人的权益,把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摆在公共秩序之上,简直就是“自私”“没素质”的典型。
公众会觉得这家长没有尽到监护和教育的责任,认为他们“宠坏了孩子”或者“不会管教”,甚至会联想到家长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意识,批评他们“不会当家长”,“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如果家长身份特殊,舆论就会更尖锐地质疑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言行是否吻合,觉得“作为教育者却把孩子教坏了”,还说“自己连规则意识都缺乏,怎么能教好学生”,这样一来,负面评价更是明显。
公众舆论也指出,家长的放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铁等公共场合的和谐环境,带动了“公共场所无人管理”的不良风气,呼吁家长们要“好好管管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的公共权益”。
影响与思考
G3127次高铁上那场闹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里的一个死循环。
一个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接着公共管理的制度也跟不上,再加上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弹,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教失效”循环链条。
熊孩子的家长如果一直不加制止,让他无所顾忌地闹腾,最终会给好多方带来不小的麻烦和影响。
要是孩子没能学会正确的规则感和界限观念,觉得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没问题,时间长了,就可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脾性,搞不起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将来的交际能力。
在高铁这些封闭的公共空间里不停地吵闹,可真会打扰到别人休息、工作或者放松,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乘客之间的矛盾和争执,破坏公共出行时的和谐气氛。
或许找到的办法不止是划定几个车厢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要强调并巩固每个社会角色应尽的基本责任:家长要明白公共场所不是自己的客厅,而相关机构则需要被赋予与其职责相符的权限。
咱们每个人都得在追求公平和保持冷静之间,摸索出那份微妙的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