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反无人机装置曝光!白俄罗斯亮相“藏红花”,引发乌克兰与西方紧张应对
9月16日,明斯克北部,鲍里索夫斯基训练场。
乌克兰媒体《防务快报》称,白俄罗斯在“西方”-2025演习上亮相一套激光反无人机装置。
白方给它起名“藏红花”。
演示现场对一架小型无人机进行了拦截。
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
因为这个消息,基辅媒体心里挺不是滋味。
接着说一个背景。
乌克兰和西方现在手里,没有真正可以马上拉上战场的激光武器。
美国和欧洲有样机,有测试车,也有舰上试装。
但还在试用阶段,数量很少,程序很慢。
基辅看到白方现身就着急。
战场上最缺的就是能马上用的东西。
再看波兰那事。
波兰方面称,近期有俄方无人机越界飞来。
数字说有二十多架,实际拦下的就几架。
北约那套传统防空,对慢小目标确实吃力。
因为这个,大家都意识到老办法不够用了。
结果,反无人机成了当务之急。
回到“藏红花”的展示。
地点在明斯克北边的训练场,白方安排了公开演示。
车载平台,雷达搜索,光电跟踪,最后用激光打击。
从视频目标是小型旋翼机。
飞行高度不高,速度也不快。
同样的场面,最近在多国演训里都能见到。
乌媒还给出一个判断。
他们说“藏红花”研发周期很短,春季才公开,现在就上场。
所以怀疑它基于中国的技术。
点名说像中国“寂静猎人”,还提到俄方“游牧者”。
这类说法带情绪,但也有线索可查。
因为中国的类似设备,确实在多次展会出现过。
再看外形和操作界面。
乌媒给出对比图,说界面很像中国产品,只是软件版本不同。
白方渠道说,有效对付一公里内的小型无人机。
这个射程和效能,放在车载电源和冷却条件下,算合理。
它更像是近距离点防御。
用来护阵地、仓库、桥梁,比护大城市合适。
还有,它需要和雷达、光电、指挥车配套用。
说到中国这条路。
中国的反无人机激光,公开展示已有些年头。
像“寂静猎人”“低空卫士”等名字,观众不陌生。
多家媒体报道,沙特等中东客户引进过相关设备。
国内展会上,也常见到升级版和外贸版。
所以乌媒说白方引进中国技术,这条线不是空穴来风。
为什么大家盯着激光。
第一,打一发不用炮弹,成本低,补给压力小。
第二,打得准,附带损伤小,适合城市边上用。
第三,对四旋翼、固定翼小目标,见效快。
但是有三条限制,必须说清。
天气、烟尘会削弱效果,电力和散热要跟上,金属外壳更好打。
同样,对远距离和高速目标,就不太合适。
对乌克兰来说,心里更急。
俄方的无人机几乎每天夜里来,类型也多。
有便宜的穿透,有换路线的佯攻。
乌军在后方的油库、变电站、桥梁,都要守。
现成的炮弹和导弹去打,太贵也顶不住。
所以他们盯着激光,希望快点用上。
但现实挺拧巴。
乌方没余力自己搞,工业和电力都吃紧。
西方能给的,多半是雷达、干扰、网枪这些。
激光样机在路上,但从试用到成批,还有手续和测试。
厂商也担心维护和保障跟不上。
结果,口子就被会快速集成的国家占了。
我们也得看清一个点。
激光不是万能钥匙,它只是工具箱里的一把刀。
最好是“雷达发现,光电识别,激光处置”的组合。
再配上电磁干扰、霰弹炮、拦截网,各司其职。
白天用这个,夜里用那个,互相补位。
这样,才能把成本和效果压到合适区间。
如果白方真把“藏红花”列装。
接下来大概率会守边境节点、机场、油库。
目标是拦小型侦察机和低速巡飞弹。
这会影响到波兰、立陶宛一侧的值班节奏。
同样,俄军也可能借鉴部署经验。
周边国家的对抗强度,会随之上一个台阶。
对中国厂商,这是一个信号。
先做安保,再做军用,再做外贸,这条路线走通了。
客户要的是现货、训练、维护,还有软件更新。
谁能把“一车到位”的方案整合好,谁就站得住。
出口也会带动国内再迭代。
这是一条滚动升级的路。
9月的傍晚,鲍里索夫斯基训练场上风有点凉。
一架四旋翼在场区上空慢慢晃动。
车上的光点稳稳贴住目标,操作员盯着屏。
光束打过去,目标冒烟,摇晃,掉在草地上。
旁边的记录员报了时间,教官举手示意结束。
下一次,谁会把这样一套东西,最先成批摆到前线城市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