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现擦边表演,网友热议尺度,监管部门加强查处
谁能想到,去餐厅吃个饭,竟然还有“擦边秀”助兴,让人一进店差点没认错地方,仿佛餐桌都快变成表演的舞台了吧,这画风,别说老一辈,连我们年轻人都愣一下,这到底算创新还是翻车现场,大家心里估计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餐饮到底归餐饮,还是早就被“氛围感”与“流量密码”绑架了,成为另一种秀场,不禁让人琢磨,这种“擦边餐”现象,是谁在推波助澜,又是谁真正在喝彩,还是说咱们其实都被带节奏了,眼前这堆打着餐饮名号的表演,究竟在贩卖什么,是情绪,是新鲜感,还是真实的“刺激经济”,这些商家,真的是“冤”吗?
说实话,饭圈啊演艺圈啊娱乐圈,咱们习惯了五花八门,可没想到餐饮现在也能跟着卷花样,前两年茶饮跨界,奶茶店搞猫咖、桌游,已经够能玩,结果今年这波“餐饮+表演”的模式一上线,整个网络都跟着鸡血过度了,海底捞DJ,醉舞轻谣国风酒馆,女舞者一边穿古风一边和顾客互动,场子一开直接引爆各大短视频平台,一时间宛如“擦边经济”的大狂欢。
不得不承认,眼球经济实在威力大,短视频平台热搜一天,流量直接起飞,这家酒馆的爆火绝对不是偶然,线下本来就是一场“近身打卡”,线上视频一发酵,不管真有多尺度,网友先炸成一锅粥,觉得刺激的说刺激,觉得低俗的喊低俗,一波又一波,气氛好得有点“社死”。
话说回来,大家其实都见怪不怪了,一年好几个网红餐厅,什么猛男餐厅、超辣麻辣烫、人形送餐机器人,套路本来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谁家不是想着让流量破圈,菜做得一般,环境还拼不过别人,自然要找点新花样自救,在这个想红都赶着抢头条的时代,营销思路越来越不走寻常路。
但问题很快就冒头了,餐厅正经饭还没吃,成了“秀场”,舞者和客人互动,有点暧昧那点劲头,尺度说小也不小,尤其是视频拍出来,现场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网友讨论怎么可能少,质疑声一多,有人开始喊“有危险”,有人则觉得不过是“大家高兴,没伤害”。
别说杭州这家醉舞轻谣,去年的云南“猛男餐厅”也是雷声滚滚,大哥们嘴对嘴喂食,贴身热舞,一旁还站着不少未成年人围观,场面一度失控,最终闹到文旅部门来出面叫停,罚款扣钱,还把营业性演出证直接吊销,实打实给了个下马威。
所以你看,低俗表演在餐饮圈子里火到啥程度,最后还是被收拾了,相关部门绝对没含糊,调查、约谈、检查,不只管线上,更是连线下的标准线也一步步拉高,文明办、文旅局,通通出马,一旦发现触线,不是停业整改,就是直接查封,谨防再搞出乌龙丑事。
其实,这事最根上的问题,不是表演有多创新,而是“擦边”究竟该怎么界定,什么是正常娱乐,什么是堪称违背公序良俗的低俗表现,这里面的线,真没那么好画,法律条文一摆,社会舆论一炒,谁也不敢说自己站在绝对正义一方。
每次出点风头,底下就有人喊冤,说你管得太死了,餐饮咋不能玩点新鲜的,又不是脱衣舞厅,喜欢就喜欢,不喜欢闭眼,凭啥管得像EMO老师查手机,其实只要未成年不进店,尺度有限,怎么都能玩转流量,大家都图个开心嘛。
但真要这么说,那咱们文化环境岂不是被带歪,谁都能上演“大胆秀”,菜品反倒成了其次,饭局变娱乐局,原本是生活空间,现在则成猎奇景点,各种奇葩表演摊开来,线上线下齐发酵,青少年眼睛一擦亮,全社会都得一起买单。
网络属性决定了热搜带节奏,网友议论分分钟能让小众事件变全民狂欢,你说这些商家冤吗,真冤也不全冤,被查那是自己玩票太大,不考虑规矩,只想着蹭流量,最后凉凉也是自己作出来的,按道理说,餐厅还是吃饭的地方,娱乐不能逆天改命。
和过去那些纯卖菜、主打家庭消费的传统餐厅不同,如今的新晋网红店,关心的是“打卡体验”,表演越激烈,曝光度越高,不在乎味道、只在乎氛围,大家冲着“刺激”来的,仿佛菜才是配角,主角永远都是眼球和话题。
政府查处这样“擦边餐”,其实是一次警铃,营销可以创新,但要踩稳底线,咱社会不是娱乐至死,青少年成长不能只靠帅哥美女跳舞,文化市场要的是风清气正,不是谁都能随便献艺,规则就是规则,不能乱改乱动。
维护公序良俗,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防止一不小心出事没人收场,“擦边”表演一旦泛滥,倒霉的是整个行业,本来大家还想玩票创新,现在要被集体连坐,真正能长期经营的,永远是味道、服务和安全感,那些靠一时火爆的擦边营销,一过风口,转瞬就归于寂寥。
这事儿,感觉最难的还是如何在吸引流量和守住底线之间找平衡,商家想破圈,平台想冲热搜,观众想找刺激,三个维度谁都不好惹,监管部门必须经常出手,否则一放水就四处乱飞,线上线下生态都有可能被带跑偏。
当然,不否认有些网友站在另类立场,说成年人的世界就该疯狂点,未成年人别进来就行,但文化影响不能只看眼前,毕竟青少年心理发育还在过程中,网络环境也是养分,谁都不敢确定明天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小刺激变成大风波。
再说了,餐厅本来是拿食物做媒介,大家开始交朋友、谈生意,变成现在这样子,不少人觉得餐饮快变“夜生活体验馆”,有个别商家还索性拿“擦边”做招牌,好像低俗表演才是流量密码,线下吃饭权当借口,其实都奔着秀场去了。
其实吧,粉丝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没啥毛病,娱乐升级也算行业自救,但真不能让“恶俗”成为主流,哪天大家集体沉迷刺激,谁还在乎吃得好不好,没准连服务员都改成跳舞主播,餐厅也分分钟沦为表演厅。
盘点下来,各种擦边餐厅被查处,并不是多管闲事,反倒是给大家再上一课,营销一定得守规矩,该约束的必须约束,文化市场不靠“擦边”冲流量,那都是饮鸩止渴,今天你红,明天没人再记得,踏实做菜才是王道。
就像网友说的那句:说一千道一万,好吃才是硬道理,餐饮行业发展要走正道,别真把擦边当成救命稻草。
现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文旅部门和文明办都频繁走访巡查,线上线下同步管控,演出许可、表演尺度都卡得越来越死,商家想玩花活必须多想三步,不能只顾眼前,忽略长远发展。
饭桌虽小,影响却大,文化生态的构建不是一天就能完成,需要所有人一起守住底线,以免餐饮行业变成“娱乐边疆”,谁都能随便炫技,后果可能远超想象。
所以说,这轮风波之后,不仅提醒商家,顾客、网友都得擦亮双眼,别被所谓“表演大餐”忽悠,掰开揉碎仔细想,真正值得追逐的,还是味道和情谊,别总在低俗刺激里迷失自我。
你怎么看待这些“擦边餐”的兴起和相关查处,有没有自己遇到过类似的餐厅体验?说说你的故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