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80多位市长公然抗令,巴勒斯坦国旗遍布街头,炸药桶引爆!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估计是想秀一把操作。
他想给法国在国际上刷个存在感,立一个清晰的外交人设。
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一番话,在国内掀起的滔天巨浪。
这浪头,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怒火,要猛得多,也难搞得多。
当马克龙对着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重申法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时。
一场风暴,已经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悄悄集结。
以色列那边反应很快,直接把这事儿定性为给恐怖主义的“荒谬奖赏”。
放话说,仗还要继续打。
但真正的麻烦,不在中东,在法国自己家里。
一面旗,两头烧
引爆这场麻烦的,是各地市政厅门口的旗杆。
超过80个市镇的市长们,干了一件让中央政府头疼死的事。
他们升起了巴勒斯坦国旗,用行动公开站队。
全法国三万四千多个市政厅,这80多个看起来不多。
但汇集起来,就是一股公开跟中央叫板的洪流。
内政部长雷泰洛,也是右翼共和党的头面人物,反应快得像道闪电。
他立马发了一纸通告,理由找得冠冕堂皇:“公共服务中立原则”。
说白了就是,政府大楼上别瞎挂外国国旗。
免得把国际冲突的火,引到法国人自己身上。
雷泰洛态度极硬,话说得一点不客气:
“市政厅不是广告牌!只有三色旗,代表我们的色彩和价值观,才有权飘扬。”
这禁令可不是嘴上说说,后面还跟着法律大棒。
哪个市长敢不听话,就等着法院传票吧。
禁令?我偏要挂!
可地方上的市长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里昂、南特、雷恩……这些大城市的头头们,公开表态:禁令算个屁。
法国西部城市南特的市长,社会党人约翰娜·罗兰直接告诉媒体:
“法国既然要承认巴勒斯坦国,我们地方政府用这种象征性举动响应,非常有意义。我干定了。”
巴黎郊区圣但尼的市长,也高调宣布要升旗声援。
这股抗命风潮,背后是社会党领袖奥利维尔·福尔在撑腰。
眼看声势越来越大,法国中央和地方的掰手腕,正式开场。
政客们的狂欢
很快,这面旗就不再是一块布了。
它成了法国各路政客手里的“武器”,用来互相攻击、划分阵营,简直不要太顺手。
极左翼“法国不屈服”的大佬梅朗雄,嗅觉灵敏得像猎犬。
他揪住埃菲尔铁塔为以色列亮灯的小细节,对着执政联盟里的社会党猛烈开火。
骂他们“背叛”了左翼立场。
马克龙政府呢,就想在钢丝上走个平衡。
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简直是苦口婆心,求各路神仙别拿这事搞政治斗争。
生怕把整个社会给撕裂了。
马克龙自己也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视频,绝口不提争议。
通篇都是“和平”、“立即停火”、“放人质”这些正确的废话。
可惜,这种和稀泥的功夫,在激烈的政治游戏里,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就连左翼阵营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在巴黎,社会党市长安妮·伊达尔戈,虽然也支持“两国方案”。
但她明确反对在市政厅升旗。
可这根本拦不住党内更激进的议员。
他们找机会硬是把旗子给升了上去,哪怕只飘了短短30分钟。
结语
法国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犹太和穆斯林社群。
巴以冲突那边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这儿引发一场社会地震。
一个看似遥远的国际冲突,就通过一面小小的旗帜,成了法国的试金石。
考验着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也拷问着它的社会凝聚力。
马克龙政府想在巴以问题上,扮演一个不偏不倚的“平衡者”角色。
事实证明,这纯属奢望。
无论是选择承认巴勒斯坦国,还是下令禁止升旗。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国内激起巨大的反弹。
这面旗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法国早已存在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政治分裂。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