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H-15型155毫米卡车炮在印巴冲突中的战绩,逆反战局
前言:2025年5月7日凌晨1点05分,印度军方发动了代号为“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向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起攻击。双方除了在空中展开战斗机交锋外,印度陆军第16军所属若干火炮阵地还动用FH-77B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与K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对巴方在蓬奇、拉朱里等地的12处前沿哨所进行了大规模炮击。巴基斯坦第10军的炮兵部队则以M198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和国产的SH-15型155毫米卡车炮进行回击。最终,两军的战果如何?
一:第一次印巴炮兵交火
二战结束后,印巴分治,英印陆军按二比一的比例分配兵力,印度获得约33万人。印度陆军承袭英式编制,师下设军、步兵师与装甲师,各自配属一个炮兵旅,每旅通常辖4到5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由3个连组成,每连配置6门火炮;炮兵团又可分为中型炮团、野战炮团与轻型炮团,火炮总数超过1400门。中炮团配备英制BL5.5英寸榴弹炮和美制M1A1型155毫米榴弹炮,后者多为美国依《租借法案》援华物资,但因1942年日军切断滇缅通道滞留印度东北被英印军队挪用。野炮团装备英制25磅炮与美制M2型4.2英寸重迫击炮,25磅炮在1940年首先随印军赴北非利比亚战场,炮重约1811千克,射程约10.7千米;M2型4.2英寸迫击炮属于美国援助。轻炮团则装备美制M1A1型75毫米驮载榴弹炮,这也是援赠物资之一。
这些炮兵部队参与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及1962年的边境冲突,但暴露出威力不足与射程短的弱点,完全被人民解放军大量仿苏火炮压制。1964年,印度政府制定五年扩军计划。因与邻国的冲突多发生在山地高原,便优先采购适合山地火力投送的火炮。1965年至1972年间,印度从苏联引进约1100门130毫米、122毫米与100毫米的压制炮火。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的9月8日至10日,驻守旁遮普纽哈姆卡兰的印军独立装甲第2旅与山地步兵第4师遭到巴军装甲第1师猛攻,印军在纵深地带利用苏制BS-3加农炮和美制106无后座力炮设伏反坦克。BS-3式100毫米加农炮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150毫米装甲,两天的战斗中据称击毁巴军97辆坦克。9月11日,双方在锡亚尔科特爆发南亚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会战;到9月17日,印军损失坦克387辆、火炮270门,丧失继续作战能力。
到1977年,印军已建立50余个野战炮兵团、30余个中炮团和近30个轻炮团,各型火炮合计超过2750门。一个步兵师配备18门120毫米重迫击炮、54门25磅炮和18门M46式130毫米加农炮;山地师则多用100毫米加农炮。1986年,印度陆军参谋长提出为三个陆上打击军各配一个炮兵师的方案,每个炮兵师下辖两个炮兵旅和一个混合火箭旅;每炮兵旅下设3至4个炮兵团,每团配备18门中大口径火炮。为更新二战遗留的杂系火炮,印军看中了瑞典博福斯公司的FH-77B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该炮配备复杂的液压系统与80马力的辅助动力装置,仅需两名炮手便可在两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正因这套机构,FH-77B在爆发射速上可达3发/10秒,持续射速达到6发/分钟,曾在20~25秒内发射6发的世界纪录至今仍被记载,堪称一代名炮。
不过该型火炮面世后虽获好评,却并未被广泛采纳,除尼日利亚购入48门外,唯有印军买了410门,主要缘由是价格昂贵。印度购入的单价超过310万美元,而同价位可购入同时代的6门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此外,FH-77B最大射程仅约24千米;进入8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45倍径155毫米炮令其迅速过时。与从苏联购得的M46式130毫米加农炮相比,FH-77B也并不占优。该炮全重高达11.9吨,比FH70多出2.6吨,且其所有动作倚赖液压系统,一旦系统故障便丧失作战能力,维护繁琐。此种火炮的信息化与独立作战能力较弱,通常需要炮兵连/营级的指挥控制才能发挥作用。为提升作战效能,印军还采购了英制快速火控系统、澳大利亚的初速测定设备及英国陆用导航系统配套,使其综合作战能力足以与巴基斯坦装备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与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相抗衡。
二:第二次印巴炮兵交战
1999年夏季,巴基斯坦武装游击队潜入印控克什米尔,在卡吉尔镇附近占领了能够俯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的图图岭。印军随即调集三万兵力前往驱逐,但在海拔六千米的高原地带,大部队难以展开作战,只能依靠步兵逐个向山头发起冲锋,结果被占据制高点的游击队打得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巴基斯坦陆军在靠近实控线的斯卡都炮兵阵地部署了由中国引进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相比印度装备的苏制M46式130毫米加农炮,这种火炮重量减轻了约1.5吨,射速从每分钟6至8发提升到8至10发。它所发射的杀爆弹重33.4公斤,内含3.43公斤TNT炸药,多次击溃印军仰攻的进展。为支援步兵进攻,印军先后投入了第1861和1889轻炮团,第108、139、153、158、253、286、305、307中炮团,第4、15、41、141、197、255、315野炮团,以及第212火箭炮团。这些部队大多装备105毫米MK.I/Ⅱ野战炮,由炮兵第15旅旅长拉克辛德·辛格准将统一指挥。
为了压制巴军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印度空军先动用运输机将100门FH-77B榴弹炮运至拉达克首府列城,再由“斯堪尼亚”SBAT111S型6×6卡车牵引,沿陡峭的盘山公路送往前线。然而,游击队占据了俯瞰公路的4875高地、老虎岭和图图岭,使FH-77B榴弹炮只能在夜间关闭车灯摸黑前行。为防止车辆坠入深谷,两名士兵必须在卡车前方用手电筒指引,尽管如此,仍有7门榴弹炮不慎掉入山谷。火炮阵地的选择既要保证射击效果,又必须避免敌军反击,在高山地区设阵地往往需要凿岩开壁。直到6月7日,火炮部署才大致完成,阵地周边配备了守卫和高射炮,并开始进行试射以校准射程和射界。同时,炮兵观察员爬上制高点建立观察所,用来修正射击弹道,而侦察兵则秘密越过实控线寻找巴军炮阵地。
6月12日18时30分,印军出动120门火炮轰击图图岭上的游击队工事和战壕。巴基斯坦炮兵也立刻还击。印军的FH-77B榴弹炮从直射转为压制射击,105毫米轻榴弹炮与120毫米重迫击炮继续打击图图岭。虽然FH-77B的最大射程比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短3公里,但其使用的美制M107型155毫米榴弹装有6.69公斤高能炸药,威力几乎是苏制130毫米榴弹的两倍。45米见方的区域只需2至4发即可形成有效杀伤,而要摧毁坚固掩体内的敌人,也只需7到19发。由于FH-77B配备辅助动力装置,可在无牵引车的情况下以每小时2至8公里机动转移,因此巴军的AN/TPQ-36炮兵定位雷达难以锁定。而59-1式加农炮则需要9人炮班用3分钟才能转移阵地。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炮战,巴军火力逐渐沉寂,印军步兵趁机攻下了图图岭。
三:第三次印巴炮兵对决前夕
在卡吉尔冲突中,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M198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M114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及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整体性能明显落后于印军同类武器,这些老旧火炮几乎无法在战场上占得优势。加上印度在坦克与装甲车辆数量上也具备明显优势,这迫使巴方迫切寻求能够扭转劣势的新型火炮。虽然巴基斯坦曾引进过韩国KH179型牵引榴弹炮,但其39倍径火炮水平仅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早已落伍。而印度陆军不仅从美国采购了M777超轻型155毫米榴弹炮,还装备了52倍径的韩国K-9自行火炮,使得双方在火炮领域的技术差距愈发明显。2008年,巴基斯坦测试了两门中国SH-1型155毫米卡车炮,但对射击精度并不满意。中方根据反馈在底盘前轮后加装千斤顶,提高稳定性,推出了精度更佳的SH-1A改进型。
在随后的考察中,巴基斯坦代表团在靶场偶然发现了中国自用的PCL-181型155毫米卡车炮原型机,并立即表现出极大兴趣。该炮不仅射程达到40至50公里,更特别强调远程射击精度。世界上多数卡车炮的设计思路是把牵引式火炮直接固定在卡车底盘上,然后在车尾加装两具驻锄,行军时收起,射击前放下,由车尾驻锄与前轮共同吸收后坐力。这种方案结构简单,但由于轮胎与悬挂系统为弹性部件,发射时震动严重,导致精度低于牵引炮和履带式自行火炮。SH-1就是这种典型设计。而PCL-181采用的泰安特种车底盘配备液气悬挂系统,射击前通过调节使底盘降低,让火炮千斤顶直接接触地面,并与车尾驻锄形成牢固支撑。这样一来,火炮在发射时与底盘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射击精度下降的问题。
与其他通过加装四个千斤顶来提升稳定性的卡车炮相比,液气悬挂系统可根据地形快速调整底盘高度,展开和收拢更为便捷。炮尾设有简易半自动装填装置,底盘下降后炮膛高度正好与装填手腰部齐平,搬运弹丸与药筒无需反复攀爬。火控计算机可自动接收高速电台传来的目标与气象信息,迅速解算射击参数,炮手只需轻触控制屏即可完成瞄准,极大减轻了操作负担。整车一次可携带30发炮弹与30发药筒,能发射包括GP-155激光制导炮弹、GP-155B卫星制导炮弹、GP-155G末敏弹、CS/BEE7复合增程弹、CS/BEE12A远程增程弹在内的多种弹药,同时也兼容巴基斯坦库存的大量美制155毫米炮弹,射程达40至50公里,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印度在炮兵与装甲力量上的优势。
应巴方要求,中方在PCL-181的基础上研发出SH-15型155毫米卡车炮。该炮在参加完第12届珠海航展后,随即运往卡拉奇参展,巴基斯坦立刻下单采购236门,总价5.12亿美元,这是迄今中国出口数量最大的一笔155毫米榴弹炮订单。与国际同类装备相比,SH-15的单价极为低廉,每门仅216.95万美元;相比之下,法国“凯撒”卡车炮每门高达825万美元,SH-1也要475万美元,而印度采购的韩国K-9自行火炮则达到646万美元。对于经济承压的巴基斯坦而言,SH-15无疑是物美价廉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个极低的采购价迫使印度不得不投入数倍资金以应对,从而形成巨大的战略消耗。
印度陆军计划引进更多155毫米火炮,尤其是52倍径型号,目标总数达800门。但由于预算紧张,其部队中仍大量使用D-30式122毫米榴弹炮、MK.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及M-46式130毫米加农炮。原有的400门FH-77B榴弹炮因采购丑闻导致供应商瑞典博福斯被禁,现役数量不足200门,只能依靠拆解维修维持使用。印度自行研发的“丹努什”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甚至在试验中出现炮弹击中制退器的严重事故,至今仍未定型,更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虽然印度通过以色列供应的180套改造件将M-46升级为45倍径155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39公里,但整体火力仍显不足。卡吉尔冲突中印度“绿色箭手”定位雷达性能极差,因此后来又向俄罗斯采购了4部安泰Zoopark-2火炮侦测雷达。总体而言,印军在远程纵深压制能力上依旧短板明显,在与SH-15较量时处于劣势。
四:结语
2025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冲突中,双方展开长达12小时的炮火对轰。巴基斯坦部分前沿哨所与军事设施遭到严重打击,数十人伤亡。但巴军凭借SH-15型卡车炮的机动优势,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山谷与丛林隐蔽阵地,采取分散部署与集中火力打击战术,成功摧毁了印度在蓬奇地区第12步兵旅的主要火炮阵地,击毁多门FH-77B和K-9火炮以及数辆装甲车辆,造成数十人阵亡、上百人受伤,从而有效阻止了印军的地面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