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西方绞索收紧,中俄贸易骤降近一成,俄高层急切示弱求援,中国如何应对破局?

发布日期:2025-11-23 02:33    点击次数:176

2025年,俄罗斯的画风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急切。

俄驻华大使一改往日沉稳,一年里五次在中国各地奔波,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繁华的长三角,马不停蹄地召开座谈会,几乎是把“快来投资”写在了脸上。更罕见的是,俄副总理级别的高官在北京的会议上,竟然公开“示弱”,坦言中俄贸易得“加把劲”才能重回增长轨道。

这番“求生欲拉满”的主动姿态,背后却是一组冰冷的数据:被外界视为“背靠背”铁哥们的中俄,双边贸易额在经历了两年狂飙后,于2025年前九个月猛然掉头向下,同比骤降了快一成。

一边是史无前例的热情推销,另一边是猝不及防的贸易寒流。这强烈的反差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巨大压力,迫使一向强硬的俄罗斯摆出如此姿态?这既是莫斯科必须回答的生存考题,也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破局之问。

钱袋子被谁攥紧了

想看懂俄罗斯为何如此焦虑,就不能只盯着贸易数字的表面。根源在于,一条由西方编织的、超过三万项制裁措施构成的绞索,正在越收越紧。而这其中最致命的一击,精准地打向了俄罗斯经济的命根子——能源。

要知道,能源出口贡献了俄罗斯近四成的GDP,是它维持国家运转和进口能力的绝对支柱。西方的策略极其刁钻,并非一刀切断,而是采取一种“放血疗法”,旨在让俄罗斯持续失血,却又不至于立刻休克。

具体来看,欧盟对俄石油的价格上限,从2023年的每桶60美元,在2025年被进一步压低到了47.6美元,这几乎是贴着成本线在卖。天然气方面更狠,曾经的最大买家欧洲市场大门紧闭,并明确宣布从2027年起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

在最新的第19轮制裁中,连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旗下的44家子公司都被拉入了黑名单。金融领域的“核武器”——将俄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更是让其外贸结算处处受制。

这种全方位、高精度的打击效果立竿见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9月,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就同比暴跌了23%,全年的GDP增长预期也被迫下调到仅有0.9%。

说白了,就是俄罗斯的钱袋子被死死攥住了,赚美元和欧元的能力大幅缩水,支付能力自然也就断崖式下跌。手里的外汇紧张了,还怎么像过去那样大手笔地采购中国的商品?

贸易降温的真实体感

搞清楚了俄罗斯的经济困境,再回头看那份让人意外的中俄贸易报表,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贸易额的下滑,不过是俄罗斯经济困境投射在双边关系上最直接的影子。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冰冷但诚实。2025年一到四月,中俄贸易额就同比下跌了7.5%,其中,我们对俄出口下降5.3%,而从俄进口的金额跌得更狠,达到了9.1%。这股寒意贯穿了全年,到了前三季度,整体跌幅已经逼近一成。

这种“降温”的体感,对冲在第一线的外贸人来说最为真切。有在义乌做对俄贸易的老板直言,感觉市场一下子就冷下来了,手头的订单量跟去年比少了快两成,关键是利润空间还被挤压得厉害。

过去销往俄罗斯的“硬通货”,比如机电产品、汽车零部件,今年的出货量都明显减少。就连智能手机、家电这些民生消费品,出口增速也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进口端。按理说俄罗斯急需用能源换外汇,应该加大对华出口才对。但数据显示,我们从俄罗斯的进口额也在下降。这里面有个悖论:俄罗斯卖给我们的原油、天然气,在数量上其实没怎么减少。

问题出在价格上。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低,再加上西方设定的价格“天花板”,导致俄罗斯虽然卖出了同样的货,但拿到手的钱却少了一大截。对外经贸大学的报告就提到,仅3月份单月,中国从俄进口额就降了12.2%。

这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毕竟从2022年的1900亿美元到2024年冲破2400亿美元大关,中俄贸易一路高歌猛进,谁都以为这势头会延续下去,没想到2025年突然踩了一脚急刹车。

不过,这里有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尽管贸易顺差大幅缩水,但俄罗斯手头依然握有超过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说明什么?说明眼下的核心矛盾,并非俄罗斯已经“没钱了”,而是未来的钱从哪里来,以及手里的钱如何才能有效花出去。这为我们理解俄罗斯接下来的一系列“突围”动作,提供了关键的逻辑起点。



上一篇:委内瑞拉求援俄伊,瓦格纳已抵达现场
下一篇:尼泊尔记者发问:我们再度推翻政权,接下来走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