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大洗牌!哈马斯在埃及斡旋下同意交权,美以这次被晾一边
中东这地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每天都在上演,但最近这一出,实在是太秀了,秀得人头皮发麻。
你想想这个场景:一个公司(我们叫它“以色列分部”)的老板内塔尼亚胡,花了血本,动用了全部安保力量,发誓要把一个常年在地下室搞事的刺头小团体(哈马斯)彻底铲除,连根拔起。
结果呢?
仗打了两年,废墟之上,停火协议的墨迹还没干透,这个刺头小团体非但没死,反而被另一个一直不对付的大部门(法塔赫)请到了开罗的会议室里,商量着怎么成立一个新项目组,来管理战后的一片狼藉。
这叫什么?这就叫你一拳打在棉花上,结果棉花里的钢珠把你自己给崩了。
最骚的操作是,这场“世纪大和解”的局,不是美国人攒的,也不是以色列人点头的。
是埃及。
对,就是那个一直被认为是中东“老好人”、“和事佬”的埃及,这次直接当起了总导演。
埃及外交部长话说的很明白,也很体面:“我们的目标是组建一个完全由加沙技术官僚组成的行政委员会”。
翻译翻译什么叫“技术官僚”?
说白了,就是找一帮看起来人畜无害、懂业务、没派系标签的“职业经理人”来管事。
这帮人,既不是哈马斯的战斗人员,也不是法塔赫的官僚。
他们负责修水管、发工资、管学校、维持治安。
听起来很美好,对不对?
但魔鬼就在细节里。
这帮“职业经理人”的名单谁来提?
哈马斯和法塔赫。
埃及在中间当裁判,说你们两家各出点人,我来审核。
哈马斯那边也光棍,政治局主席哈立勒·哈亚直接对着镜头说:“行,名单我们交,权力我们也可以移交,甚至武器,将来都可以交给一个统一的巴勒斯坦政府。”
这话一出,以色列和美国那边估计血压都上来了。
什么叫“移交权力”?
这词儿太有艺术了。
这不等于“缴械投降”。
这更像是一个打累了的街头霸王,对社区主任说:“行,以后这片儿的卫生和秩序你来管,我的人也听你指挥,但前提是,你得承认我还是这个街区的一份子,而且我的人,饭碗不能丢。”
看看谈判的焦点,全是利益。
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新成立的“技术官僚委员会”,听谁的?
法塔赫的意思是,必须向我这个“正统”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汇报,主席都得是我们西岸这边的部长来当。
这就像总公司要空降一个CEO到子公司。
但哈马斯和其他几个小派别能干吗?
凭什么我打生打死守下来的地盘,你动动嘴皮子就拿走最高领导权?
第二,钱。
2007年哈马斯把法塔赫从加沙赶出去之后,自己管家,但以色列一封锁,经济就崩了。
以前哈马斯就找过法塔赫,说你帮我发公务员的工资吧,我们和解。
现在,这个问题又摆上桌面了。
据说正在谈的方案是,大部分哈马斯时期的雇员,职位保留,但由法塔赫派官员来“监督”。
你品,你细品。
这不就是公司并购里的“人员安置”问题吗?
员工可以留,但要派我们的人当领导。
以色列人看得最透彻,他们前军事情报分析师一针见血:“以色列最怕的,就是哈马斯把加沙的大门一开,对法塔赫说:‘来,你当部长,你管教育,你管农业,只要把钱运进来就行。但别碰我们的枪,我们才是这儿说了算的人。’”
这简直是把法塔赫当成了个“白手套”,或者说,一个用来向国际社会要钱、要资源的“行政外壳”。
而美国人呢?
更尴尬。
那个曾经的特朗普和平计划,设想的是组建一个国际“和平委员会”,派外国部队来维稳。
现在埃及牵头,巴勒斯坦人自己关起门来商量怎么成立管理委员会了。
这等于是直接把美国的方案架空了,或者说,给你个面子,咱们并行,但我们巴勒斯坦人的事,我们自己管。
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丹尼尔·夏皮罗的担忧,简直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我们最终可能看到一个技术官僚委员会,里面的人虽然不是哈马斯党员,但绝对不会损害哈马斯的利益。”
这才是整件事最核心的逻辑:以色列的毁灭性战争,本意是彻底消灭哈马斯这个“意识形态运动”。
但结果呢?
战争把加沙打成了废墟,也把哈马斯打成了某种“打不死的政治符号”。
任何战后重建方案,如果完全绕开它,那结果就是永无宁日的叛乱和游击战。
一个加沙政治家的话说的很糙,但很真实:“你把一个组织彻底逼到地下,它只会变异出更激进的品种。”
所以,埃及的“技术官僚”方案,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上的“招安”。
让哈马斯从一个纯粹的武装组织,交出一部分行政权力,换取一个在未来巴勒斯坦政治版图中的“合法席位”。
让他们觉得,参与政治进程,比躲在地道里打仗更有前途。
魔幻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最想消灭的敌人,现在可能要被自己的“死对头”法塔赫,以一种极其别扭的方式,请进未来的权力架构里。
而促成这一切的,不是手握航母的美国,而是旁边那个一直默默递茶水的埃及。
更讽刺的是,有消息说,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这位被美国和以色列视为“温和派”的代表,现在可能比以色列还怕哈马斯借尸还魂。
他“担忧美方与哈马斯暗中达成协议”,允许哈马斯在加沙扮演某种角色。
看到了吗?
牌桌上的每个人,都在互相猜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法塔赫怕哈马斯抢班夺权,哈马斯怕被法塔赫和以色列联手卖了,以色列怕自己白打一仗养出个更难缠的对手,美国怕自己的中东战略彻底破产,沦为笑柄。
所以,那个所谓的“技术官僚”政府,能弥合宿怨吗?别傻了。
这根本不是为了弥合宿怨,这是在废墟之上,用“技术官僚”这个听起来最没攻击性的词,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已。
它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让枪炮声暂时停下来,让沙蒂难民营废墟上的普通人,能喘口气,过上几天正常日子。
至于这口气能喘多久,会不会是“下一轮冲突”前短暂的休止符?
谁知道呢。
但在开罗的谈判桌上,美国和以色列的声音,确实是越来越小了。
这本身,就比任何协议都更说明问题。
时代,真的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