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平平无奇,结尾却让人拍案叫绝
有些事儿吧,看着是板上钉钉,其实底下全是活扣。
就像你老板跟你说“这项目肯定能成,好好干”,你最好先掂量掂量他是不是在给你画饼充饥。
美联储这次降息,就是这么个情况。
当地时间10月29号,鲍威尔老爷子领着一帮西装革履的精英,开了两天会,最后憋出来一个决定:降息25个基点。
这事儿吧,全在大家意料之中。
毕竟,自打懂王在2024年王者归来,他那张嘴就没闲着,对着鲍威尔就是一顿“夺命连环call”,花式催促降息,什么“经济绊脚石”、“太晚先生”之类的外号,跟不要钱似的往外批发。
临开会前两天,还追着骂鲍威尔“无能”、“抑制增长”。
这架势,换谁都得哆嗦。
所以降息,是给市场面子,更是给懂王面子。
大家早就把瓜子备好了,就等靴子落地。
但魔幻的是,靴子是落下来了,结果砸出了两个大坑,把一帮华尔街的聪明人砸得晕头转向。
这才是整场大戏里,真正带劲儿的部分。
第一个大坑,叫“窝里斗”。
这次投票,居然出现了两张立场完全相反的反对票。
这在美联储历史上,属于35年一遇的奇观,堪称金融界的“双黄蛋黑天鹅”。
一个叫米兰的理事,是懂王亲自安插进来的“自己人”,上来就放大招,说25个基点哪够啊,咱们得一步到位,直接降50个基点,大力出奇迹,把经济给我干上去。
这姐们儿突出一个“不辱使命”,政治觉悟拉满了。
另一个叫施密德的老哥,是堪萨斯城联储的主席,直接唱反调,说降个屁,现在通胀还没死透呢,万一再烧起来怎么办?
咱得稳住,不能浪。
你看,一个嫌油门踩得不够狠,一个觉得应该直接踩刹车。
这哪是开会,这简直是大型精神分裂现场。
这种“双向异议”,过去35年只发生过5次,每次都意味着经济走到了悬崖边上,或者货币政策要来个180度大转弯。
这说明什么?
说明美联储这帮全美国最顶尖的经济大脑,已经彻底懵圈了。
他们内部的分歧,已经大到藏不住了,只能当着全世界的面,把矛盾摆在桌面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鹰派鸽派之争,而是路线之争,是对美国经济到底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第二个大坑,是鲍威尔自己挖的。
降息是降了,但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脸拉得跟长白山似的,反复强调:“12月还降不降?没定呢,远着呢。”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别高兴得太早,这次给你们糖吃,下次可能就是大棒。
这话一出,美股瞬间上演高台跳水,刚才还喜气洋洋的交易员们,脸上的笑容还没散去,手里的股票就绿了。
鲍威尔用最委婉的语气,给了市场最响亮的一巴掌。
他想告诉市场:别以为你们能拿捏我,我才是版本之子。
但他的潜台词其实是:大哥们,我也很难办啊。
那么,鲍威尔到底在难办什么?为什么一个板上钉钉的降息,能搞出这么多幺蛾子?
说白了,这次降息根本不是一次纯粹的经济决策,而是一场被三股力量反复拉扯之后的、充满妥协和无奈的技术性调整。
美联储就像一个被三匹野马拖着走的马车夫,他能做的,只是别让马车散架。
第一匹野马,就是懂王那张嘴,代表着赤裸裸的政治压力。
现代政治,经济数据就是选票。
为了明年中期选举的业绩好看,懂王需要一份亮眼的经济增长报告。
怎么来?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放水。
所以他把美联储的独立性当成窗户纸,想捅就捅。
任命米兰当理事,就是往美联储内部扔进一个“鲶鱼”,或者说“内应”。
米兰也不负众望,在会上直接喊出50个基点,完美配合了懂王的剧本。
所以,这次降息,与其说是为了经济,不如说是给懂王一个阶段性交待,是一种政治上的“交保护费”。
第二匹野马,是哀鸿遍野的就业市场,代表着底层的民生压力。
美联储有两个KPI,一个是“物价稳定”,一个是“充分就业”。
现在的情况是,通胀虽然还挺高,老百姓买个菜都骂骂咧咧,但跟失业比起来,这都不算事儿了。
数据不会骗人。
失业率从懂王第二任期开始的4.0%干到了4.3%。
私营企业一个月就少了3.2万个岗位。
更吓人的是那些巨头的裁员名单:亚马逊裁1.4万,派拉蒙裁1000,联合包裹更是重量级,裁了4.8万人。
这些可都是曾经的就业大户,是美国梦的载体。
现在它们带头裁员,那股寒气,已经从华尔街吹到了每个普通人的脖领子里。
当饭碗和钱包只能保一个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先保住饭碗。
美联储也一样。
虽然他们嘴上还念叨着通胀“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身体已经很诚实地选择了降息。
毕竟,通胀高只是日子难过,失业潮来了,那是要出大乱子的。
第三匹野马,是那台快要爆表的国家债务打印机,代表着无解的财政压力。
美国国债已经飙到38万亿美元了。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不吃不喝,每个美国人身上都背着十几万美元的债。
更恐怖的是,从37万亿到38万亿,只用了两个多月。
这雪球滚得比博尔特跑得都快。
高利率环境下,政府光是还利息,一年就得花掉1.2万亿美元。
这笔钱,能干多少事?
能修多少路?
能给多少人发福利?
结果全拿去给金融系统“随份子”了。
大量的钱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就是流不进实体经济,救不了那些嗷嗷待哺的制造业。
所以,货币政策已经被财政给绑架了。
不降息,国债利息就能把政府压垮。
降息,就是给财政部续命。
同时宣布结束量化紧缩,增持短期国债,也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让政府的日子好过一点。
更骚的操作是,因为前段时间政府停摆,很多关键的经济统计数据压根就没出来。
这就好比打仗没有地图,做饭没有菜谱。
美联储这帮号称“数据依赖”的官员,手里没数据,可不就只能靠信仰和屁股做决定了吗?
支持降息的,就盯着就业市场的蛛丝马迹说事儿;反对降息的,就抓着通胀的鬼故事不放。
最后吵来吵去,只能搞出个25基点的折中方案,谁都不得罪,也谁都没满足。
那么,这场混乱的降息之后呢?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想多了。
对美股来说,鲍威尔的“不确定”发言,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市场的狂热。
大家本来以为是连续剧,结果发现可能只是个单集片。
年底最后两个月,交易员们估计得夹着尾巴做人,市场热度大概率要降温。
对咱们人民币来说,倒是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升值窗口期”。
美元没那么香了,人民币自然就硬气一点。
进口点能源、原材料也能便宜些,算是难得的喘息之机,也为我们自己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腾挪的空间。
对那些新兴市场来说,短期内可能会有热钱流入,毕竟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下降了。
但这种快进快出的资本,就像渣男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快。
万一12月美联储风向一变又加息了,这些热钱跑得比谁都快,留下的就是一地鸡毛和金融脆弱性。
总而言之,美联储这次降息,就是一场在政治、经济和财政的钢丝上,戴着镣铐跳舞的艰难表演。
它不是一个拐点的开始,更像是一个混乱时代的缩影。
12月,当他们再次坐到会议桌前,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一场更加激烈的争吵和博弈。
那结果,不仅决定了美国经济是走向复苏还是衰退,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明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剧本,写下第一个关键的注脚。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搬好小板凳,继续看戏。
毕竟,这么魔幻的现实主义大片,可不多见。

